放虎歸山 歇后語的下一句是什么???
放虎歸山——必有后患;自找麻煩;留下禍根放虎歸山:歸:返回。把老虎放回山林。比喻敵人被捉住的時侯,卻把敵人放回老巢,留下禍,后患無窮、貽患無窮。出 處:(1)“璋遣法正迎劉備,巴諫曰:‘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nèi)也。’既入,巴復諫曰:‘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聽。”——晉·司馬彪《零陵先賢傳》(2)軫勃然唾襄公之面曰:“咄!孺子不知事如此!武夫千辛萬苦,方獲此囚,乃壞于婦人之片言耶?放虎歸山,異日悔之晚矣!”——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五回
歇后語:放虎歸山后面是什么
放虎歸山——后患無窮詞目:放虎歸山拼音:fàng hǔ guī shān釋義:歸:返回。把老虎放回山林。比喻敵人被捉住的時侯卻放走敵人,后患無窮 ,自留禍根 ,貽患無窮。出處:璋遣法正迎劉備,巴諫曰:“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nèi)也?!奔热耄蛷椭G曰:“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于山林也?!辫安宦??!獣x·司馬彪《零陵先賢傳》 先軫勃然唾襄公之面曰:“咄!孺子不知事如此!武夫千辛萬苦,方獲此囚,乃壞于婦人之片言耶?放虎歸山,異日悔之晚矣!”——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五回近義詞:養(yǎng)虎為患、縱虎歸山 、放龍入海 、養(yǎng)虎遺患、養(yǎng)癰貽患、后患無窮反義詞:除惡務(wù)盡、斬草除根 、斬盡殺絕、削株掘根、擒賊先擒王
“放虎歸山”的下一句是什么?
“放虎歸山”的下一句是:必留后患。歇后語簡介:是中國勞動人民自古以來在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是一種短小、風趣、形象的語句。它由前后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謎面,后一部分起“后襯”的作用,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領(lǐng)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稱為歇后語。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歷史滄桑的沉淀、淬煉、凝聚成絕妙的語言藝術(shù)。其中歇后語以其獨特的表現(xiàn)力。給人以深思和啟迪,千古流傳。反映了華夏民族特有的風俗傳統(tǒng)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曉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語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歷史由來:最早出現(xiàn)“歇后”這一名稱是在唐代。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就已經(jīng)提到過所謂“鄭五歇后體”(一種“歇后”體詩)。但它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和語言現(xiàn)象,卻遠在先秦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如《戰(zhàn)國策·楚策四》:“亡羊補牢,未為遲也?!币馑季褪钦f,丟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語。辭海》:歇后語是熟語的一種。多為群眾熟識的詼諧而形象的語句,運用時可以隱去后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說“圍棋盤里下象棋”,以示不對路子;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中國語言文字大百科全書》:歇后語是指說話的時候把一段常用詞語故意少說一個字或半句而構(gòu)成的帶有幽默性的話語。通常有兩種。1.原始意義的歇后語,指把一句成語的末一個字省去不說,也叫“縮腳語”。如《金瓶梅》里來旺媳婦說“你家第五的‘秋胡戲’”,就是用來影射“妻”,因為“秋胡戲妻”是有名的故事、劇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稱“岳父”為“龍頭拐”,影射“杖”字,這里代替“丈”。2.擴大意義的歇后語,在北京叫俏皮話,是指可以把一句話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說。如“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時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燈籠--照舊(舅)”。在研究歇后語的淵源時,有些語言學家和語言學專著還述及其它有關(guān)名稱。如陳望道在《修辭學發(fā)凡》中,將歇后語列入'藏詞'格一節(jié)介紹;郭紹虞在《諺語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語源起于'射覆語'(類似猜謎的一種形式);另外一些書上又列出諸如'隱語'、'謎語'、'諺語'、'縮腳語'、'俏皮話'等名稱。加以比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處和相異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