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語大全帶意思(比如秀才遇著兵—有理說不清強詞奪理當(dāng)然說不清)
秀才遇著兵——有理說不清(強詞奪理當(dāng)然說不清了)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黃連很苦的,啞巴啞啊,當(dāng)然說不出來了)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外甥打燈籠照著舅舅唄)和尚打傘——無法無天(無發(fā)無天) (和尚沒頭發(fā),和尚打傘看不著天呀)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zhuǎn)(那么熱,能不急嗎)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開花當(dāng)然一節(jié)比一節(jié)高了)狗拿耗子---多管閑事(狗沒事拿耗子干嗎)一瓜子刻出個臭蟲來---什么人(仁)都有(刻瓜子竟然能刻出臭蟲?這難道不是什么人(仁)都有嗎?呵呵)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它真正目的是把雞煮了?。┟撗澴臃牌?--多此一舉(直接在褲子里面放就行了,干嗎要脫褲子?這不是多此一舉嗎?)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豬八戒她不是人?。┬∈[拌豆腐----一清二白(小蔥青,豆腐白阿)老鼠過街--人人喊打(你不想打?)
“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這句話是歇后語還是成語?
這是一句歇后語?!靶悴庞龅奖?,有理說不清”是流傳甚久的俗語?!靶悴拧敝缸x書人,也就是知識分子;“兵”則指沒念過書的粗人,因為古代“好男不當(dāng)兵”,只有老粗才會去當(dāng)兵。知識分子碰到老粗,在溝通上會出現(xiàn)幾個問題:1、“語言”的表達不同:雖然說的都是同一種語言,但因為二者所受的教育不同,成長經(jīng)歷不同,語言的表達方式也就不同,結(jié)果“兵”聽不懂“秀才”說的,“秀才”也聽不懂“兵”說的,于是秀才就“有理說不清”了。??2、價值觀念不同:“秀才”認(rèn)為對的,“兵”不一定認(rèn)為對,“秀才”認(rèn)為錯的,“兵”不一定認(rèn)為錯;而在溝通對錯時,“秀才”的語言又不為“兵”所理解,當(dāng)然就“有理說不清”了。? --3、“秀才”有“包袱”,“兵”沒有“包袱”:也就是說,“秀才”因為受過禮教的熏陶,反而有些話不敢說,有些事不敢做,當(dāng)他遇到“兵”時,“秀才”二字便成了他的包袱;而“兵”因為沒有“禮教”的束縛,反而什么話都敢說,什么事都敢做,于是“秀才”就“有理說不清”了。不管什么原因,“秀才遇到兵”的結(jié)果,往往是“秀才”棄甲,“兵”獲得勝利!倒不是“秀才”無力取勝,而是“秀才”不耐其煩,心疲力竭,所以干脆放棄;另外,“秀才”有時也會有“不跟你一般見識”的高傲虛矯,所以自動棄甲——很生氣又無可奈何地棄甲!在人性叢林里,為了利益,為了生存,固然不必使出卑劣下流的手段,但有時也不妨運用“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的“老粗”策略!
有理說不清 上一句是什么?
有理說不清上一句:秀才遇到兵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意思:兩者的身份背景和知識結(jié)構(gòu)都有很大的區(qū)別,各有各的理,相互很難理解。也比喻即使自己再有理,遇到了魯莽的粗人也是講不通的。這句話主要是來形容遇到蠻不講理的人是說不清道理的。秀才和兵屬于古代的兩種職業(yè),一個是讀書人,還是一個有秀才功名的讀書人,另一個是一名士兵,而對于古代人來說讀書認(rèn)字是很高的成就了,大部分人是不認(rèn)識字的,所以這個士兵就屬于那種不認(rèn)識字的莽漢。歷史典故:魏晉時期,一個叫荀巨伯的名士就用自己高尚的品德感染了前來進犯的匈奴人。有次,荀巨伯到一個比較遠的城市去看望生病的朋友,不巧正趕上匈奴人進犯這個地方。友人對荀巨伯說:”我快要死了,現(xiàn)在也走不動,你趕快離開這個是非之地吧,不要管我?!避骶薏f:“我遠道而來,就是來看望你的?,F(xiàn)在遇到危險我就扔下你走了,這是我能做出來的事情嗎?”堅持留下來照顧這個生病的朋友。不久,城池被匈奴人攻破了,城中百姓早已逃亡一空。匈奴兵四處劫掠,很快來到了荀巨伯的朋友家。看見了他們兩個,感到很奇怪,說:“我們進到城里后,城里所有人都逃跑了,你們是什么人,為什么還留在這里?”荀巨伯回答說:“我這位朋友身患重病,我怎么能將他一個人扔下不管呢?請你們不要傷害他,我愿意替他**?!毙倥勘犃诉@話很受震動,他們沒想到中原不但物華天寶,還有這么多品德高尚的忠義之士。匈奴人雖然野蠻,但也敬重上天,講究義氣,他們在荀巨伯面前感覺有點兒理虧,于是就悄悄地撤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