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有哪些諺語?
端午節(jié)常見諺語如下: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癩蛤蟆躲不過五月五。(北京)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 。(西北) 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山東) 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山西) 有錢難買五月五日旱 (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寶山) 端午節(jié),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江浙)端午(五)請菩薩,端六發(fā)烏賊 。(江浙)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江蘇) 端午佳節(jié),菖蒲插屋。(江蘇)端午節(jié)賣菖蒲 。(溫州) 家有三千艾,郞中不用來 。(溫州) 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上海) 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浙江) 五月五,劃龍船,過端午。(南京) 土俗清明供祀墓,詩家端午吊離騷。(南京) 吃菜豆仔茄,吃了會嬲跳 。(湖北)最怕端午節(jié)水,不怕七月半鬼。(江西)吃了端午筗,還有三更凍。(客家)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廣東潮汕)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廣東)五月節(jié),小噠埠。(廣東潮汕)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劃龍舟。(福建)未吃五月粽,破襖不敢放 。(福建) 未吃五月節(jié)粽,破裘毋甘放。(福建)鄉(xiāng)下不識字,過節(jié)過初四。(福建)未吃五日節(jié)粽,破裘不甘放。(臺灣) 洗午時水,無肥亦嫷(漂亮)。(臺灣) 午時水洗目睭,明到若烏秋(大卷尾,鳥名) (臺灣) 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臺灣) 吃茄吃到會搖,吃豆吃到老老老。(臺灣)
端午節(jié)的文化詩賦諺語
一、端午節(jié)相關的諺語有:1、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2、清明插柳,端午插艾。3、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 。4、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5、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櫳。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櫳。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櫳,食過五月粽,不夠百日又翻風。二、端午節(jié)相關的詩賦有:1、唐代·杜甫——《端午日賜衣》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nèi)稱長短,終身荷圣情。白話譯文:端午佳節(jié),皇上賜予名貴的宮衣,恩寵有加。香羅衣是細葛紡成,柔軟得風一吹就飄起,潔白的顏色宛如新雪。來自皇天,雨露滋潤,正當酷暑,穿上它清涼無比。宮衣的長短均合心意,終身一世承載皇上的盛情。2、南宋·文天祥——《端午即事》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丹心照夙昔,鬢發(fā)日已改。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白話譯文:五月五日是端午節(jié),你贈與我了一枝艾草。死者卻看不見,新結交的知己卻在萬里之外。往日能夠為國盡忠的人,現(xiàn)在已經(jīng)白發(fā)蒼蒼。我想要從屈原那里得到希望,三湘相隔的比較遠。3、元代·張可久——《賣花聲·懷古》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不堪回首,東風還又,野花開暮春時候。美人自刎烏江岸,戰(zhàn)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涂炭,讀書人一聲長嘆。白話譯文:阿房宮內(nèi)羅袖翻飛,歌舞升平;金谷園里玉樓拔地,再添新景;隋堤上古柳蔥郁,江中龍舟顯威名。往事難回首,東風又起,暮春時候一片凄清。美人虞姬自盡在烏江岸邊,戰(zhàn)火也曾焚燒赤壁萬條戰(zhàn)船,將軍班超徒然老死在玉門關。傷心秦漢的烽火,讓百萬生民涂炭,讀書人只能一聲長嘆。4、元末明初·貝瓊——《己酉端午》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海榴花發(fā)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白話譯文:己酉年的端午那天,天公不作美,狂風大作,暴雨傾盆,一眼望去,一片天昏地暗。整個汨羅江上,沒有一處可以讓人競渡龍舟,借以憑吊遠古英雄屈原的靈魂。石榴花如火地開著,似乎正在笑話我。我只好自我解嘲道:其實陶淵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樣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今天,我雖無法憑吊屈原,也一樣仰慕他。5、南宋·趙蕃——《端午三首·其三》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我欲于誰論許事,舍南舍北鵓鳩喧。白話譯文:每年端午節(jié)都會下雨刮風,像是為屈原喊冤陳情。我想要找人談談這些心事,去玩只有屋舍南北的鵓鳩。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端午節(jié) (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端午日賜衣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端午即事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賣花聲·懷古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己酉端午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端午三首
有關端午節(jié)的傳說或諺語
【端午節(jié)簡介】 農(nóng)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jié)”(the Dragon-boat Festival),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nóng)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shù),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jié)稱之為五月節(jié)、艾節(jié)、夏節(jié)。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于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jié)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yōu)椋撼贼兆樱慅堉?,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jù)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jié)定名為“詩人節(jié)”,以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jù)說是為了壓邪。這一天天津人都會到古文化街的喬香閣挑選中國結,來祈求吉祥。時至今日,端午節(jié)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jié)日。端午節(jié)從2008年起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端午節(jié)由來】關于端午節(jié)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迎濤神,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shù)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jié)。龍的節(jié)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qū)“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jié)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fā)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惡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shù)?,五毒并出。?jù)《禮記》載,端午源于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guī)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薄洞蟠鞫Y》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于戶齊,將不利其父母?!薄讹L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zhèn)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zhèn)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yǎng)在宮外??梢?,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xiàn)象。可見從先秦以后,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并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夏至,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jié)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jié)中。至于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jié)風俗中的一些內(nèi)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jié)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jié)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jié)又可稱為天中節(jié)。由此端午節(jié)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愿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于他。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并且喜歡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策劃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后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跡,于是,與詩人節(jié)合并來紀念她,而詩人節(jié)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jié)。紀念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屈原。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他創(chuàng)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就是創(chuàng)立了“詞賦”這一文體),也開創(chuàng)了“香草美人”的傳統(tǒng)。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jié)也稱詩人節(jié))。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農(nóng)歷五月初五,就有了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紀念伍子胥:端午節(jié)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zhàn)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zhàn)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端午節(jié)常用花卉 在這個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里有那些花卉適合送給朋友呢?適合的花卉有:劍蘭、龍船花、文心蘭、黃百合。因為它們對應的花語有:劍蘭的花語:避邪鎮(zhèn)災、性格堅強;龍船花的花語:爭先恐后;文心蘭的花語:快樂;黃百合的花語:快樂、喜慶。你可以根據(jù)這些花語結合你朋友喜歡的種類來送給他啊[1] 【賽龍舟八大勝地】 1、龍勝地之一:湖南汨羅:汩羅江龍舟競渡是為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而開展的—項活動。相傳在公元前278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屈原含恨懷沙自沉于汩羅江,人們便把這一天作為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見《荊楚歲時記》、《續(xù)齊諧記》)。每逢競渡時節(jié),參賽者們點著香燭抬著龍舟頭到屈子祠祭祀后,龍舟才被披紅下水,在一聲炮響中,眾舟爭先競渡,岸上成千上萬觀眾為之搖旗吶喊、助威加油,其飛舟競渡之壯觀,令人為之振奮。2、龍舟勝地之二:武漢漢江:漢江龍舟競渡是為了追思屈原而設。相傳屈原流放途中曾徘徊于漢江之濱,“乘鄂渚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涉江》),因而漢江地區(qū)很早就有“午日龍舟鬧江市,楚俗相傳吊屈原子”的民俗。其精采歡騰的場面有清代著名詩人范鍺《夢江南》詞可以為證:“空江闊,競渡吊沉湘。片片彩旗翻浪出,咚咚晝鼓曳長風,看奪錦標強?!?3、龍舟勝地之三:湖北秭歸:屈原故鄉(xiāng)龍舟競渡從長江南岸開始到北岸屈原廟結束,象征著把汩羅江愛國詩人屈原英魂迎歸故里。4、龍舟勝地之四:浙江杭州:錢塘江龍舟競渡習俗歷史悠久,在《杭州府志》中就有“每逢五月端午,各至江湖上以至觀競渡,龍舟至數(shù)十艘,岸上人蟻”的記載,此項活動是為了憑吊遙祭吳國大將伍子胥而設的。據(jù)《曹娥碑》記載:吳王夫差打敗越國,吳國大將伍子胥反對越國求和,遭太宰誣陷,被吳王夫差賜劍自盡,棄尸于錢塘江,從此此江常起怒潮,逢五月五日,潮勢更大,撲向越國境內(nèi),其女曹娥駕舟迎潮,拜見父親,后遂成錢塘龍舟競渡習俗。5、龍舟勝地之五:四川萬縣:在長江萬縣地區(qū)的龍舟競渡亦是為紀念屈原而設的。其龍舟尖底狹長,大的可容七八十人,競賽者身著衣服顏色與龍舟顏色渾然一體,執(zhí)令旗者站在舟頭,領呼號子,還有鑼鼓助威,一鼓一漿,飛掠水面,競渡終點以奪旗或搶鴨子告捷,熱鬧非凡,別開生面。6、龍舟勝地之六:貴州黔東南:貴州黔東南清水江一帶苗族百姓每逢農(nóng)歷5月16日至18日,有開展龍舟競渡的習俗活動。龍舟是由一艘母舟和兩艘子舟組成,分青龍、赤龍、黃龍三種。龍頭用兩米多長的柳木雕刻而成,并裝有一對龍角,龍舟制作精巧,栩栩如生,突出了苗家的藝術特色。參賽者為苗族水手,身著短衣,頭戴鳳尾斗笠,腰系繡花帶,一手握船漿,一聲令下,眾舟齊發(fā),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岸上水上組成了一片歡騰的海洋。7、龍舟勝地之七:云南洱海:居住在云南洱海附近的白族百姓,在每年農(nóng)歷7月23日至8月23日之間,流行龍舟競渡的習俗。相傳南昭時期,洱海出一蟒蛇,吞食人畜,義士段赤誠身攜十二把鋼刀,下洱海為民除害,被蟒蛇一口吞入腹中,段赤誠在蟒蛇腹中拼命打滾,用鋼刀猛刺,終于殺死了巨解,自己也因此獻出了生命。人們聞訊紛紛駕舟下洱海四處撈救,后來就逐漸形成了一年一度的龍舟競渡習俗。其龍舟系用大型木船裝飾而成,分為黃龍、黑龍兩種,每艘龍舟載水手60人,競渡時,岸上的鑼鼓聲、鞭炮聲、觀眾的助威吶喊聲此起彼伏,交織成一支雄壯的龍舟競渡交響樂。8、龍舟勝地之八:云南德宏:據(jù)《唐書?6?1中宗紀》載:云南傣族英雄巖紅窩秉性剛直,專為窮人打抱不平,因不滿強權專制,于農(nóng)歷五月初五投江而死。德宏州地區(qū)傣族百姓為祭祀他,于每年五月五日那天,劃龍舟游弋龍川江上,以示與英雄巖紅窩在一起的立場,后遂成為傣族群眾龍舟競渡的習俗。菖蒲節(jié),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邢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jié)也稱“菖蒲節(jié)”。端午節(jié)習俗】 端午節(jié)的佩飾 健人,舊時江浙一帶端五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鐘、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發(fā)髻,也用以饋送。清嘉錄》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制為繁纓、鐘、鈴諸狀,騎人于虎,極精細,綴小釵,貫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者,供婦女插鬢。又互相獻賚,名曰健人?!苯∪艘徽f與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吳曼云《江鄉(xiāng)節(jié)物詞·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駱虎狀,婦人皆戴之,”似此則當有驅邪辟疫之作用;一說即古時的步搖,純?yōu)閶D女裝飾品(蔡云《吳獻》注)。豆娘,舊時端五節(jié)婦女的頭飾。多見于江南。一些地區(qū)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于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云:“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繡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U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蝎,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繡球繁纓,鐘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艾虎,舊時端午節(jié)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我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zhèn)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云:“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jié)的艾虎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彩為虎,粘以艾葉,佩戴于發(fā)際身畔。端午節(jié)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jīng)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宋陳元規(guī)《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云七寶車’。”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線穿之,懸于釵頭,或系于小兒之背,古詩云:‘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畫額,時端午節(jié)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云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zhèn)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涂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背陬~頭、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云:“端午,飲雄黃酒,用涂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長命縷,時端午節(jié)厭勝佩飾。亦稱續(xù)命縷、續(xù)命絲、延年縷、長壽線,別稱“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jié)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于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于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此類節(jié)物的形制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系于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于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于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繡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此俗始于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以后相沿成習,直至近、現(xiàn)代。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xù)羅制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彩線穿之,懸于釵頭,或系于小兒之背。”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jié)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jié),宮廷曾賜百索一軸。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xù)命縷分賜百官。節(jié)日戴以入。”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nèi)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币约傲硪环N“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shù)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nèi)容物幾經(jīng)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fā)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jié)特有的民間藝品。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并蒂等形狀的,象征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雞趕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有節(jié)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夸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