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諧音的諺語(yǔ)
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有那些俗語(yǔ)是帶有諧音的?
外甥打燈籠——照舊(舅)孔夫子搬家——凈是輸(書)火燒旗桿——長(zhǎng)嘆(炭)糞坑關(guān)刀——文(聞)也不能,武(捂)也不能。百日不下雨——久情(晴)百尺竿頭掛剪刀——高才(裁)百川歸?!髣?shì)所趨媽媽的眾姐姐 -- 多疑(姨) 戲臺(tái)上的垛口 -- 不成(布城) 戲臺(tái)上的鞭子 -- 加碼(假馬) 觀音堂里著火 -- 妙哉(廟災(zāi)) 孫猴子坐金鑾殿 -- 不象仁(人)君 壽星打靶 -- 老腔(槍) 壽星彈琵琶 -- 老生常談(彈) 麥柴稈吹火 -- 小氣(器) 弄堂里跑馬 -- 題(蹄)難出 扯胡子過河 -- 謙虛(牽須)過度(渡) 扯鈴扯到半空中 -- 空想(響) 抓蜂吃蜜 -- 恬(甜)不知恥(刺) 護(hù)國(guó)寺買駱駝 -- 沒那個(gè)事(市) 花椒掉進(jìn)大米里 -- 麻煩(飯)了 蒼蠅飛進(jìn)牛眼里 -- 找累(淚)吃 豆渣貼門神 -- 不沾(粘) 豆箕柴著火 -- 著急(箕) 豆腐干煮肉 -- 有份數(shù)(葷素) 豆腐乳做菜 -- 哪還用言(鹽) 兩口子鋤地 -- 不顧(雇)人 兩百錢的花生 -- 有得駁(剝) 兩手捧壽桃 -- 有理(禮) 兩把號(hào)吹成一個(gè)調(diào) -- 想(響)到一塊來(lái)了 旱魅拜夜叉 -- 盡(精)見鬼 園外竹筍 -- 外甥(生) 男人不打老婆 -- 好福氣(夫妻) 秀才做詩(shī) -- 有兩手(首) 禿子脫帽子 -- 頭名(明) 何家姑娘給鄭家 -- 正合適(鄭何氏) 肚子里撐船 -- 內(nèi)行(航) 龜蓋量米 -- 什么聲(升) 飯鍋里冒煙 -- 迷(米)糊了 床底下點(diǎn)蚊香 -- 沒下文(蚊) 凍豆腐 -- 難辦(拌) 冷鍋炒熱豆子 -- 越吵(炒)越冷淡 灶神上貼門神 -- 話(畫)中有話(畫) 沙石打青石 -- 實(shí)(石)打?qū)崳ㄊ?沙灘上行船 -- 擱(起)淺了 沒角的牛 -- 假罵(馬) 沒有趕廟會(huì) -- 莫急(擠) 沒有底的棺材 -- 不成(盛)人 沒錢買海螺 -- 省些(吸) 懷兒婆過獨(dú)木橋 -- 鋌(挺)而(兒)走險(xiǎn) 懷里揣馬勺 -- 誠(chéng)(盛)心 懷里揣棉花 -- 軟(暖)心 懷里揣蓖子 -- 舒(梳)心 窮人買米 -- 一聲(升)頭 窮木匠開張 -- 只有一句(鋸) 補(bǔ)鍋匠栽筋斗 -- 倒貼(鐵) 張?zhí)鞄熛潞?-- 莫(摸)怪 張?zhí)鞄煿蛟谀嗨?-- 求情(晴) 張果老的驢 -- 不見奇(騎) 公雞戴帽子 -- 官(冠)上加官(冠) 雞腦袋上磕煙灰 -- 幾(雞)頭受氣 雞啄螞蟻 -- 正合適(食) 納鞋底不用錐子 -- 真(針)好 紙做的欄桿 -- 不能依(倚)靠 紙糊的凳子 -- 不能做(坐) 紙糊的爐子 -- 過(鍋)來(lái)就不行 紙糊的琵琶 -- 談(彈)不得 驢皮貼墻上 -- 不象話(畫) 拐子進(jìn)醫(yī)院 -- 自覺(治腳) 青蛙跳在大鼓上 -- 懂懂(咚咚) 拄拐杖下煤窯 -- 步步倒霉(煤) 拉胡子過大街 -- 謙虛(牽須) 畫上的馬 -- 不奇(騎) 棗核截板 -- 沒幾句(鋸) 賣布不帶尺 -- 存心不良(量) 賣蝦米不拿秤 -- 抓瞎(蝦) 營(yíng)火蟲的屁股 -- 沒大量(亮) 和尚打傘 -- 無(wú)法(發(fā))無(wú)天 和尚分家 -- 多事(寺) 和尚坐巖洞 -- 沒事(寺) 和尚拖木頭 -- 出了事(寺) 和尚的房子 -- 妙(廟) 和尚的腦殼 -- 沒法(發(fā)) 斧子破毛竹 -- 著急(斫節(jié)) 魚池里下網(wǎng) -- 多余(魚) 狐貍吵架 -- 一派胡(狐)言 狐貍騎老虎 -- 狐假(駕)虎威 狗長(zhǎng)犄角 -- 洋(羊)氣 狗吃豆腐腦 -- 閑(銜)不著 狗吃青草 -- 裝樣(羊) 狗吃黃瓜 -- 錯(cuò)了時(shí)(食) 盲人做油條 -- 瞎咋乎(炸糊) 盲人戴眼鏡 -- 聰(充)明 放牛的吃螃蟹 -- 不待言(帶鹽) 炒咸菜放鹽 -- 太閑(咸)了 炕上安鍋 -- 改造(灶) 河邊洗黃蓮 -- 何(河)苦 河里長(zhǎng)菜 -- 不焦(澆) 油澆蠟燭 -- 一條心(芯) 泥水匠整耗子 -- 敷衍(眼)了事 泥水匠無(wú)灰 -- 專(磚)等著 泥水匠招手 -- 要你(泥) 泥水匠的瓦刀 -- 光圖(涂)表面 泥菩薩身上長(zhǎng)草 -- 慌(荒)了神 泥鰍打鼓 -- 亂談(彈) 怯木匠 -- 就是一句(鋸) 空中掛燈籠 -- 玄(懸)了 空梭子補(bǔ)網(wǎng) -- 沒法治(織) 空棺材出喪 -- 目(木)中無(wú)人 空蒸籠上鍋臺(tái) -- 爭(zhēng)(蒸)氣 肩膀上放烘籠 -- 惱(腦)火 線板上的針 -- 憋(別)著 春天的果園 -- 有道理(桃李) 春秋望田頭 -- 專門找差(岔)兒 玻璃菩薩 -- 明白人(神) 趙匡胤賣包子 -- 御駕親征(蒸) 趙匡胤流鼻血 -- 正(朕)在紅 挖了眼的判官 -- 瞎管(鬼) 城隍廟的鼓 -- 鬼瞧(敲) 城隍老爺?shù)鸟R -- 不見奇(騎) 城隍老爺?shù)暮?-- 鬼吵(炒) 城隍老爺戴孝 -- 白跑(袍) 藥店里的甘草 -- 少不了的一位(味) 藥鋪里開抽屜 -- 找玩(丸) 茶食店里失火 -- 果然(燃) 茶館里招手 -- 胡(壺)來(lái) 草把作燈 -- 粗心(芯) 草泥塘里翻泡 -- 發(fā)笑(酵) 草帽子當(dāng)鑼 -- 想(響)不起來(lái) 草灘失火 -- 留情(青) 蕎麥皮打漿糊 -- 兩不沾(粘) 荊條棵上掛鞋底 -- 扯(刺)皮 帶馬桶坐大堂 -- 贓(臟)官 樹小蔭涼少 -- 照應(yīng)(罩影)不到 樹倒了 -- 沒影(蔭) 咸肉湯下面 -- 不用言(鹽) 咸鹽吃多了 -- 盡管閑(咸)事 咸菜燒豆腐 -- 有言(鹽)在先 咸菜煮豆腐 -- 不必多言(鹽) 咸菜蘸大醬 -- 太嚴(yán)(鹽)重了 歪頭和尚拜懺 -- 不對(duì)勁(頸)
求帶有諧音的成語(yǔ)或俗語(yǔ)
破鏡重圓 [pò jìng chóng yuán]破鏡重圓一詞出自宋·李致遠(yuǎn)《碧牡丹》:“破鏡重圓,分釵合鈿,重尋繡戶珠箔。” 比喻夫妻失散或決裂后重新團(tuán)聚與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