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導游詞 模板1
閱讀小貼士:本模板共計771個字,預計閱讀時長2分鐘,有279位用戶喜歡。
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姓孫,大家就叫我孫導好了。我們現(xiàn)在所在的這座繁華的城市就是素有“十五朝古都之稱”的洛陽,雖然洛陽的牡丹甲天下,但今天我可不是帶大家千里迢迢的來看洛陽的牡丹花,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洛陽最有名的一處名勝古跡,大家猜猜是那里,哈哈!這位游客猜對了,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的就是美麗的龍門石窟,下面我就給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吧!
龍門石窟于2000年11月30日已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它與云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區(qū)南面12公里處,那里風景優(yōu)美,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像一座天然大門,簡直無與倫比,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密布于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余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其中最大的佛像高17。14米呢!最小的卻小得可憐,僅有2厘米長,這些都體現(xiàn)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shù)造詣。
到龍門石窟,奉先寺是一定要去的,它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洞中的佛像個個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tài)圓滿,雖然看著有些可笑,卻極為動人,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shù)感染力,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shù)珍品。
游覽完奉先寺,就可以去賓陽洞,洞內(nèi)有11尊大佛像。佛和菩薩面相清瘦,衣錦紋理周密刻劃,有明顯西域藝術(shù)痕跡??唔?shù)裼酗w天,挺健飄逸,有的臂挎花籃,采摘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輕撥銀弦,很值得一覽。
參觀過了賓陽洞,就去賓陽洞南邊的萬佛洞看看,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厘米高,計有15000多尊,洞中的佛像姿態(tài)不一,神態(tài)各異,十分傳神……
哦!龍門石窟不知不覺就到了,我也不多說了,請大家下車,跟我一起去細細游覽吧!
石窟導游詞 模板2
閱讀小貼士:本模板共計9690個字,預計閱讀時長25分鐘,有299位用戶喜歡。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shù)寶庫——云岡石窟。云岡石窟位于塞外古都、煤海之鄉(xiāng)的大同市西約16公里處,從酒店出發(fā)需要大約30分鐘的時間。利用這暫短的時間,我向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云岡石窟。
云岡石窟是北魏王朝初期開鑿的大型石窟,時間約在公元460年的北魏文成皇帝時期,迄今已有1540年的歷史。它與甘肅敦煌的莫高窟、洛陽的龍門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窟。云岡石窟的開鑿比敦煌石窟晚94年,較龍門石窟早35年的時間。它以建筑規(guī)模之大、塑像形體之高、保存之完整,而聞名天下。又因?qū)ρ芯恐袊糯?、佛教史和藝術(shù)史有極高的價值,享譽國內(nèi)外。1961年,國務(wù)院將云岡石窟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3年,法國總統(tǒng)蓬皮杜訪華,指名要求參觀云岡石窟,9月15日,周恩來總理陪同蓬皮杜總統(tǒng)參觀了云岡石窟。
我們乘坐的汽車已駛?cè)胪\噲觯蠹艺埌错樞蛳萝?,在云岡石窟門前集合。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像蜂窩一樣排列的許多洞窟,就是云岡石窟。石窟開鑿在武周山的山崖上,武周山的最高處稱云岡,故名云岡石窟,原名靈巖寺,亦稱石佛寺。云岡石窟為什么開鑿在武周山?這與武周山這塊風水寶地密切相關(guān)。武周山坐北向南,武周川內(nèi)山清水秀,可以說是“藏風得水”的好地方。武周山,又稱武周塞,從北魏的舊都盛樂(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到達新都平城(大同市)均要經(jīng)過這里。武周山位于內(nèi)外長城之間,是北魏通向北方的咽喉要道,當時人馬商隊來往頻繁,還駐扎了重要的軍隊,皇帝經(jīng)常在這里議論國家大事。武周山成為北魏皇帝祈福的“神山”,他們在這里遙拜北方,祈求神靈保佑江山社稷。因此,北魏皇帝在“神山”開鑿石窟,創(chuàng)建寺院,也在情理之中。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窟,這里冬暖夏涼,幽靜神秘。古印度佛教興起后,佛教信徒、僧侶將石窟作為禮佛和修行的場所。因為,依山雕鑿石窟、佛像,比用磚石筑建寺院經(jīng)久耐用。佛教是漢代經(jīng)著名的絲綢之路開始傳入中國,石窟寺藝術(shù)的傳入,大約在3世紀。我國新疆天山南麓的克孜爾千佛洞是最早的石窟,沿絲綢之路東行還有帕孜克里克千佛洞,進入河西走廊是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從甘肅繼續(xù)東進則是寧夏須彌山石窟、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等。武周山的地層巖石屬于株羅紀的長石石英砂巖,石質(zhì)堅硬,結(jié)構(gòu)緊密,有利于石窟和造像的雕鑿。
現(xiàn)在,大家已隨我進入云岡石窟的山門,我身后的石窟參觀示意圖,大致告訴我們參觀路線。云岡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xiàn)存主要洞窟45個,分為東、中、西三區(qū),東部4窟,中部9窟,西部32窟。此外還有許多小型洞窟。共計1100多龕,大小造像51000多軀。從云岡石窟西行約3公里,武周川北有吳官蒼石窟。再溯河西行,距云岡15公里的高山鎮(zhèn),還有焦山石窟。這么多洞窟如果要細看的話,也許你一個星期的時間也看不完,目前開放有40多個洞窟,仔細觀看需要2天的時間。按傳統(tǒng)參觀路線,如果大家時間充足,先從東部第1窟開始,直到第45窟結(jié)束。如果僅參觀2個小時左右,則主要游覽第5、6窟、五華洞、曇曜五窟。
首先我們從東部的第1、2窟開始參觀。北魏開鑿石窟從公元460年開始,至524年結(jié)束,約有70年的開鑿歷史。從洞窟的形制和雕刻藝術(shù),有關(guān)專家將云岡石窟的開鑿年代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第1、2窟至第13窟大致以云岡石窟中期為主,成窟的年代約公元465年至494年之間。由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夕開鑿,人們習慣將這些石窟稱為“孝文石窟”。大家看到的第1、2窟是一組塔廟式雙窟,開鑿洞窟時在中央留下一個方柱,在柱子的四面開龕,龕內(nèi)塑像。
第1窟中心塔柱南面下層雕釋迎、多寶佛,上層雕釋伽;石窟后壁的主像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未來佛,據(jù)佛教經(jīng)典講,彌勒菩薩將繼釋迎佛后成佛,廣說佛法,教化眾生。據(jù)說當彌勒降生人世時,世界將充滿光明幸福。釋迎、多寶佛并列,佛經(jīng)有這樣的傳說,當釋迦牟尼佛說《法華經(jīng)》時,忽然地下涌出安置多寶佛全身的舍利塔,現(xiàn)于空中。釋迎聽到塔中的聲音,告訴聽經(jīng)的大眾說,這是過去東方世界寶凈國土的佛,號為多寶。當釋迦佛開啟塔門,示現(xiàn)多寶佛身時,寶塔內(nèi)的多寶佛讓出半座給釋迦佛。于是,釋迦入塔,與多寶同結(jié)跏趺坐,宣講經(jīng)義。
第2窟中心塔柱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上層雕三世佛;石窟的后壁主像是釋迦佛。兩窟的窟門兩側(cè)都雕有維摩、文殊對坐問法像。有關(guān)維摩、文殊對坐問法是南北朝、隋唐時期流行的題材,敦煌石窟的壁畫就有“維摩詰圖像”。佛經(jīng)中有“文殊問疾”的故事,據(jù)說有一次維摩居士“示現(xiàn)”病相,眾人前去探訪。釋迦牟尼知道后,派以智慧著稱的文殊菩薩帶領(lǐng)弟子前去維摩居住處。在維摩居士的丈室里,文殊菩薩和能言善辯的維摩展開大乘佛教義的討論,使從者心服口服,也令文殊菩薩十分贊嘆。第2窟前有一泉水長年涌出,泉水清涼可口,被稱為“石窟寒泉”。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面前是云岡石窟最大的洞窟——第3窟。它被稱為云岡石窟之最。洞窟崖面高25米,開窟面寬50米,規(guī)模最大。原為大型塔廟窟設(shè)計,開鑿在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因工程浩大,北魏一代未能完工,后室的三尊大像為初唐時期補雕而成。第3窟的前室分兩層,上層左右兩側(cè)各雕一塔,中部鑿方形窯室,主像為彌勒菩薩,壁面滿雕干佛。后室的中部塔柱壁面屬北魏時期雕鑿,高約10米左右的3尊大佛,屬唐代作品,分別為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據(jù)專家考證,第3窟是文獻記載的“通樂寺”、“靈巖寺”,當時可居僧人達3000人。
第4窟是塔廟窟,中央雕鑿方形立柱,東壁交腳彌勒像保存比較完整,據(jù)考證是云岡現(xiàn)存紀年最晚的造像,由北魏晚期正光年間(公元520年——524年)開鑿,是第1至第13窟之間僅有的晚期大窟。
現(xiàn)在,大家看到幾座宏偉高聳的樓閣,它們建筑在洞窟的前檐,被稱為窟檐建筑。據(jù)專家考證,云岡石窟的大窟前均有窟檐,但多數(shù)因戰(zhàn)爭或其它因素毀壞,現(xiàn)僅存的窟檐建筑為清代以后建造。第5、6窟是一組雙窟,窟檐建于清代的順治八年(1651年),這組建筑朱紅柱欄、琉璃瓦頂、巍峨挺拔、氣勢非凡,是五間四層的繞廊木構(gòu)樓閣。第7、8窟同樣是一組雙窟,遼代這里被稱為護國大寺,現(xiàn)在的窟檐是1994年由國家撥款重新建造,對保護石窟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5窟分前后兩室,洞窟形狀為橢圓形的草廬式。后室佛像布局為三世佛,中間的釋迦牟尼佛為結(jié)跏趺坐像,高達17米,為云岡石窟中的第一大佛像,大佛的雙腿長達15.5米,膝上可容納120人,一只腳上可站立12人。釋迎佛頭頂藍色的螺髻,面部輪廓清晰,白毫點朱,細眉長目,鼻準方直,雙耳垂肩,身著褒衣搏帶,通肩架裳,給人端莊、肅穆、慈祥之感覺。主佛的右側(cè)是未來世彌勒佛,左側(cè)為過去世迦葉佛。主佛的對面是兩層高約1米的8尊佛教造像,襯托著主佛更加高大、雄偉。拱門東側(cè)雕鑿著菩提樹和樹下二佛對坐的造像,屬北魏石窟內(nèi)常見的題材。請大家注意,石窟大佛的后面有一狹長的隧道,你們猜這是做什么用的嗎?對了,這是佛教信徒們禮拜繞行的誦經(jīng)道。
第6窟是云岡石窟中精巧著稱的一窟,稱“第一偉窟”。第6窟平面呈正方形,后室為中心塔柱,塔高15米,分上下兩層。請大家看,四壁和塔柱的佛像采用近似圓雕的高浮雕,佛像立體感很強。四方塔柱上層的立佛是具有極高水平的樓空雕刻法,這種立佛被稱為“接引佛”。我們舉目四周環(huán)視,發(fā)現(xiàn)整個洞窟雕飾富麗堂皇,幾乎找不到一塊沒有雕刻的空間,佛像、菩薩、羅漢、飛天、供養(yǎng)人和瑞鳥神獸、花卉等等,真是一座熱鬧擁擠、琳瑯滿目的佛國世界。第6窟更具有佛教和藝術(shù)感染力的是在中心塔柱的塔腰和四壁上的釋迦佛陀本生故事圖,藝術(shù)家以淺浮雕和高浮雕結(jié)合的手法,用連續(xù)排列的形式,運用近40幅的雕刻,表現(xiàn)了釋迦牟尼從誕生前后到降魔成道、初轉(zhuǎn)__的佛傳故事。請大家隨我的手勢來觀賞這動人的畫面。
(1)迦毗羅衛(wèi)國是古印度的一個國家,國王是凈飯王。他和摩耶夫人,年近40歲未曾生育。膝下無子的國王非常寂寞,一天夜里,摩耶夫人夢見一位菩薩乘白象而來,后來懷了身孕。王紀有喜的消息傳開,各國使臣紛紛前來祝賀。
(2)按當?shù)亓曀?,婦女應回娘家分娩。公元前454年,摩耶夫人帶眾人回娘家,在途徑毗尼公園時休息。當夫人手攀無憂樹時,太子從夫人右腋下降生,取名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出生,天空出現(xiàn)五彩樣云。
(3)太子降生時,向東西南北四方各行七步,出現(xiàn)步步生蓮花的場面。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如獅子般怒吼道:“天上地下,惟我獨尊。”
(4)天上九龍口吐圣水為太子洗澡,這天稱為“浴佛節(jié)”。漢傳佛教將農(nóng)歷四月初八定為釋迦的生日。
(5)天人舞樂,大象眉飛色舞,大家迎接凈飯王和太子還宮。
(6)國王請仙人為太子看相,太子相貌出眾,不同常人。仙人回票國王說:“太子乃大圣人降世,若留家中將繼承王位,若離家則必成佛道”。
(7)國王為太子建造豪華的三時殿,選來美女讓太子享樂,欲使太子消除學佛之心。大家看太子卻表現(xiàn)深思熟慮和感觸人間煩惱的神情。
(8)太子年滿17歲,國王為他娶善覺國公主耶輸陀羅為妻。按照風俗要試力定婚,太子一箭穿七面金鼓。
(9)太子娶妻后,在宮中娛樂。
(10)娶妻生子后,太子向父王提出到宮外游玩要求。
(11)一(14)太子乘車出游,分別遇到老人、病人、死人。在一位法相莊嚴的僧人引導下,研修解脫人生擺脫苦難之道。
(15)太子向父王請求出家修行,遭到父王的拒絕。
(16)太子乘馬離宮,四天神托起太子的坐騎逾越城池而去。經(jīng)過5年尋訪,6年苦修,太子終思維,7天后悟道成佛。
(17)太子成佛后,被譽為釋迦牟尼,這是釋迦族圣人的意思。
太子本身故事中以“鹿野苑初轉(zhuǎn)__圖”雕刻精美傳神而著稱,圖中釋迦牟尼正在啟齒講經(jīng),佛身邊的諸弟子面帶敬意雙手合十洗耳恭聽,就連佛陀身邊的兩頭小鹿也因聞佛法而面帶微笑。
第6窟在總體布局、造像風格、雕刻手法等方面,代表了北魏傳統(tǒng)石窟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尤其佛像改變了過去的服裝,雕成了褒衣博帶式的佛裝,采用了當時南朝士大夫地主階層的服飾,被稱為“太和造像”。推測孝文帝完成第6窟開鑿之后,不久便遷都洛陽。大家在第6窟前室上方的門桅上,可以見到幾個牌匾的把釘,這是誰的牌匾?當年清朝的康熙皇帝平定噶爾丹叛亂之后,回北京途經(jīng)云岡石窟,看到第6窟雕刻的佛像如此精美,于是留下了“莊嚴法相”四個大字。不知何時,牌匾已不知去向。
第7、8窟是孝文帝時開鑿的一組雙窟,屬孝文帝初任皇帝時開鑿,細心的朋友會問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孝文帝時期開鑿雙窟?”雙窟的開鑿可能與馮太后擅政有關(guān),馮太后是文成帝的皇后,孝文帝即位時任皇太后,一切朝政大權(quán)操縱在這位馮太后手中,這種狀況一直延續(xù)到馮太后逝世。當時將馮太后和孝文帝并稱為二圣或二皇,馮太后世奉佛教,開鑿雙窟應與馮太后主持朝政有重大關(guān)系。
第7窟的主像是三世佛,造像風化嚴重。后室北壁佛龕分上下兩層,上龕正中為彌勒佛,兩側(cè)是倚坐佛像,下層佛龕為釋迦多寶對坐講經(jīng)論法圖。前后室壁面分層分段大面積布置了本生故事浮雕,以及佛傳故事的佛龕,以釋迦佛降伏火龍的雕刻較為精美。請大家抬頭觀賞窟頂,在平棋藻井圖案內(nèi)六格,每格以蓮花為中心,環(huán)繞八身飛天。傳說飛天又名香音神,以能歌善舞著稱,當佛講經(jīng)說法時,飛天在天空向凡界播灑四瑞花雨。在南壁拱門的上方,并排雕刻兩組相向合掌而跪的6位供養(yǎng)天人的造像,被專家稱為“云岡六美人”,這是云岡石窟中最先出現(xiàn)的供養(yǎng)人形象。
從第7窟走到相連的第8窟,發(fā)現(xiàn)兩窟的主要造像、造像組合及其紋飾風格均基本相近。值得注意的是供養(yǎng)天人行列上方雕出了仿木構(gòu)屋檐,這是中國傳統(tǒng)瓦頂建筑式樣,說明孝文帝初期佛教開始融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第8窟門拱東西兩側(cè)的雕像,是云岡石雕中罕見的藝術(shù)品,西側(cè)是三頭六臂的塢摩羅天乘孔雀的造像,東側(cè)為三頭八臂的摩醯首羅天騎牛的造像。兩組造像中,以鳩摩羅天像著名,被認為是東西方藝術(shù)最巧妙的組合。塢摩羅天又稱塢摩羅什,音譯是“童壽”,他是后秦時代的高僧,是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翻譯家,譯出了《妙法蓮花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金剛經(jīng)》等佛教經(jīng)典,人們將他尊為佛教護法之神。鳩摩羅天雕像給人智慧(三頭)、力量(六臂)、安詳(面善)、吉祥(手托吉祥鳥)的感覺。他乘坐的孔雀,是名為“那羅延夫”的神鳥,口銜玉珠,爪趾雄健,尾巴卷起長長的羽毛。第8窟的造像給人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但又因四壁雕刻被嚴重風化而讓人痛惜。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請隨我參觀云岡中部的“五華洞”。第9窟至第13窟,在清代晚期被施以彩繪,彩繪后的五個洞窟異常華麗,五彩斑斕,被人稱為“五華洞”。“五華洞”分為兩組,分別為第9、10窟和第11、12、13窟。
第9、10窟是一組雙窟,開鑿時代略晚于7、8窟,為馮太后的閹官王遇負責設(shè)計監(jiān)造,兩窟初建于公元484年。第9、10窟的前室雕鑿四根八角柱,每窟洞開三門,頗具漢魏以來中國建筑’“金楹(金柱)齊列,玉局(柱礎(chǔ))承跋”的遺風。大家看到的前室側(cè)壁屋形龕、后室窟門上方屋形檐等雕刻,都是仿漢民族木結(jié)構(gòu)的建筑形式。
第9窟后室主佛釋迦像,面相方圓,右袒式的服裝。西北壁下層雕鑿附有榜題的分欄長卷式畫面,是太子本生故事圖,手法簡樸。后室兩側(cè)雕護法像,顯示出高超的石窟寺藝術(shù)魅力。
第10窟的主像是彌勒菩薩,壁畫布置有釋迦多寶并坐像。后室門楣雕飾非常精細,門楣上方的須彌山層巒疊嶂,山間二龍交首盤環(huán),山腰間有參天的林木和奔跑的動物,山體左右雕有阿修羅天和塢摩羅天護法神。這組雕塑動靜結(jié)合,虛實相問,對稱均衡,別具匠心。
第9、10窟的頂部均雕有飛天造像。大家看那凌空飛舞的是歌舞神緊那羅,飾欄干圓拱龕中的伎樂神乾闥婆為她伴奏,把人們帶入歌舞升平的天堂世界。飛天造像群的仙人,或吸腿跳,或倒踢,或掖腿,或雙飛燕,其舞姿優(yōu)美,可與敦煌的飛天造像相媲美。
第11、12、13窟是一個組合的整體形式,以第12窟為中心。第12窟是鑿前后室的洞窟,前室外壁上方鑿屋檐,下方雕列柱。洞開三門。后室南壁中央上鑿明窗,下開窟門。兩側(cè)的11、13窟則于窟門上方各開明窗,與12窟形成左右對稱的立面布局。
第11窟為塔廟窟,塔柱下層皆以立佛雕像出現(xiàn),上層南面為彌勒菩薩,其他三面為倚坐佛像。窟東壁有太和七年(公元483年)邑義信士女等造95驅(qū)石廟形象銘,西壁有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銘龕和七佛立像。第11窟的題記是云岡石窟研究的重要資料,太和七年是現(xiàn)存最早的題記。
第12窟為佛殿窟,主像下龕為釋迦多寶,上龕是彌勒菩薩。前室雕交腳坐佛像。第12窟是云岡石窟中著名的音樂窟,也叫佛籟洞。后室的雕像分上下兩層,布局莊嚴肅穆而又隆重。上層表現(xiàn)釋迦牟尼出世以前的生活,在兜率天宮作為護明菩薩修道以備出世;下層則雕刻了釋迦牟尼降生人世后,修成正覺而成佛的一段經(jīng)歷。前室則充滿了音樂活力,雕滿了舞蹈伎群和樂伎群。大家看,最上層的天宮伎樂具有強烈的音樂節(jié)奏感,在樂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樂器從西向東依次有吹指、齊鼓、排蕭、橫笛、箏、琵琶、觱篥,豎箜篌、琴、細腰鼓、義嘴笛、法螺、鼓等,都是西涼、龜茲、天竺等國的樂器。置身于音樂窟內(nèi),仿佛大家看見北魏時期各族人民歌舞演奏的宏偉壯觀的場面。
第13窟的平面呈馬蹄形,為佛殿窟。主像彌勒菩薩高達13米,佛像頭戴寶冠,佩臂釧,左手撫膝,右手上舉,交腳的右壁與腿之間雕有一托臂力士像,既起支撐作用,又有裝飾效果。窟內(nèi)南壁中層的四阿式重屋的華蓋下的七佛立像,東壁下層的半跪供養(yǎng)天人像,均被認為是云岡石窟的上乘之作,以雕飾精美,姿態(tài)飄逸著稱。
云岡石窟的中區(qū)參觀將告一段落,相信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請大家記住孝文帝時期雕鑿的石窟稱為“孝文石窟”,褒衣博帶式的服裝又稱“太和造像”。專家們將孝義帝開鑿的石窟樣式,稱作“云岡模式”。這種模式,為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創(chuàng)造了北朝佛像樣式,影響整個北方地區(qū)。現(xiàn)在,我們將西行繼續(xù)參觀。西區(qū)的第14窟已風化崩塌,僅西壁保存部分佛憲和造像。第15窟是著名的“萬佛洞”。它們都是孝文帝遷都以后的石窟。
“萬佛洞”到了,大家可以看到窟內(nèi)雕滿小佛坐像,佛像數(shù)量可大致統(tǒng)計近千個,亦有“千佛洞”之稱。千佛的開鑿流行于北魏,源于“三劫三世干佛”術(shù)語。佛教將過去劫、現(xiàn)在劫、未來劫稱為“三劫”,每一劫又分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統(tǒng)稱“三劫三世”。每一劫世中各有一千人成佛教化眾生,這就是“三劫三世千佛”。還有一個佛教術(shù)語是“三劫三世十方諸佛”,每一世有一個空間,以須彌山為中心,劃分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方位,統(tǒng)稱十方,每方內(nèi)又有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佛教化眾生。十方諸佛是無數(shù)無量的意思, “千佛’、“萬佛”指數(shù)量很多,并不一定是“一千”或者“一萬”。“萬佛洞”內(nèi)佛造像排列整齊,雕鑿大同小異,可以說是千佛一面。
各位,大家面前是西區(qū)第16、17、18、19、20號洞窟,這5個洞窟宏偉壯觀,場面開闊,為北魏早期的石窟,由著名高僧曇曜負責開鑿,習慣稱:“曇曜五窟”。
說起曇曜開鑿石窟,應該從“魏太武滅佛”講起。北魏從道武帝拓跋洼定都平城(大同市)開始,注意推祟佛教,平城一度造寺建佛盛行,僧侶人數(shù)增多。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太武帝拓跋燾繼位后,仍然祟教佛法,但太武帝主要祟尚武力,通過戰(zhàn)爭兼并了北方大部分地區(qū)。司徒崔浩是太武帝的謀臣,在戰(zhàn)爭中出謀劃策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他信奉道教。在崔浩的引導下,太武帝對道教產(chǎn)生了興趣,太延六年(公元440年)將年號改為“太平真君”,大肆宣揚道教。
恰好在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陜西發(fā)生蓋吳qy,在zyqy過程中,太武帝在長安一座寺院內(nèi)發(fā)現(xiàn)了兵器、藏在寺院中的女人。于是,太武帝在崔浩的鼓動下,開始下令全國性滅佛、毀毀壞寺院、燒經(jīng)書、坑殺僧人,使佛教傳人中國后首次遭到打擊,這是歷史上有名的滅佛事件,佛教界稱為“法難。佛教史將太武帝滅佛、以后的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五代后周世宗滅佛,統(tǒng)稱“三武一宗”。據(jù)說太武帝滅佛后身染重病,對滅佛深感后悔,并且誅殺了崔浩等人。太武帝的孫子文成帝繼位后,開始恢復佛教,很快各地建寺造佛,允許高僧復興佛法。
曇曜,少年出家,原是涼州(甘肅省武威市)的高僧,到達平城后受到太子拓跋晃的禮遇,開始管理眾僧。太武帝滅佛時,他逃離了平城。文成帝興佛后,曇曜在路邊巧遇文成帝車隊,俗話說:“馬識善人”,文成帝的馬咬住曇曜的袈裟不放,于是曇曜就成為管理全國僧尼事務(wù)的“沙門統(tǒng)”。曇曜是以禪業(yè)著稱的高僧,在文成帝的贊同下,選擇了武周山南麓這塊幽靜之處進行開窟修禪。從公元460年開始,曇曜組織了開鑿石窟的建設(shè),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西區(qū)五處石窟,就是著名的“曇曜五窟”。
《魏書?釋老志》是記載北魏佛教的史料,稱:“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五窟的主佛形體高大,氣勢非凡,“雕飾奇?zhèn)?,冠于一世?rdquo;五窟的內(nèi)容,強烈地反映出國家集權(quán)色彩,表現(xiàn)出佛教對王權(quán)的依賴性,佛教徒們忠君禮佛、拜佛如同禮皇帝。五窟的主佛像是北魏的皇帝,從第16至20窟依次為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帝(未繼位)、文成帝。他們面相半圓,深目高鼻,眉眼細長,蓄八字須,兩肩齊挺,肩寬體壯,右袒或通肩服裝,具有濃厚的西方風格。五窟的形制,均為仿印度草廬的橢圓形,穹隆頂,馬蹄形平面。請大家隨我來,從第16窟開始介紹“曇曜五窟”。
第16窟為三世佛,主佛釋迦立像高13.5米,身著厚重的毛氈披,胸著佩結(jié)帶,大裙齊胸,立于蓮花座上,顯示出道武帝拓跋珪征服鮮卑諸部,建立北魏王朝的英雄氣概。
第17窟以未來佛彌勒菩薩為主像,高達15.6米,窟小像大,表現(xiàn)出明元帝拓跋嗣的盛氣凌人的樣式。
第18窟三世佛立像,高15.5米,主像身披千佛袈裟,安詳沉靜地站立在二佛之中。釋迦立像暗示了曾經(jīng)滅過佛的太武帝拓跋燾,從面部表情露出一種懺悔的神態(tài)。在石窟藝術(shù)方面,主像身著輕薄貼體、衣紋緊密的服裝,反映了印度恒河流域一帶笈多造像的某些特征。正壁東上方的羅漢浮雕造像,以個性突出、形象生動,被譽為云岡早期造像的佳作。
第19窟是曇曜五窟中最大的佛像,高16.8米,三世佛主像釋迎呈結(jié)跏趺坐,面容慈祥,端莊穩(wěn)靜,是景穆帝拓跋晃的象征。拓跋晃是佛教的崇拜者,可惜未登王位便去世了??邇?nèi)滿雕千佛,西側(cè)的羅眼羅實子因緣像,頗具西方造像風格。
第20窟的露天大佛,對大家來說十分熟悉,他往往作為云岡石窟的標志。主像高達13.7米,面容豐滿端莊,雙肩寬厚平直,身披右袒袈裟,呈結(jié)跏趺坐狀,手勢為大目如來“定印”狀,定印,又稱禪定印,是表示禪思,使內(nèi)心安定的意思。據(jù)說釋迎佛在菩提樹下禪思入定,修習成道時,就是采用這種姿勢。露天大佛是文成皇帝的象征,他恢復佛法,開鑿云岡石窟,大佛的嘴角微笑神態(tài),表現(xiàn)出佛教徒對他的敬意。大佛的衣紋成階梯狀排列,線條簡潔,顯示出一種粗重厚實的質(zhì)感,反映了鍵陀羅造像和中亞牧區(qū)服裝的特點。
云岡石窟西部的第21窟至第45窟是北魏遷都洛陽之后的建筑工程,孝文帝遷都后的平城,仍然逗留了一大批中下層貴族和佛教僧侶。洞窟開鑿的時間從494年開始,至524年結(jié)束,規(guī)模不大,窟龕種類復雜。云岡石窟晚期主要以第33、35、38、39為代表,流行三壁三龕式的洞窟。“秀骨清像”式的造像流行,表現(xiàn)出佛像一律褒衣博帶,菩薩帔帛交叉新造型;造像的身姿挺秀,風神飄逸,注重形式美。一種長頸、削肩,裙擺密折平行的新形象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
第38窟是北魏晚期雕刻精美、題材豐富的代表性小窟。大家看,在窟門外部兩側(cè)各雕力士,威武雄壯,窟門上方鎊刻吳天思造像記??邇?nèi)平面作長方形,平頂刻方格平棋藻井,正圓拱華繩龕內(nèi)雕釋迦、多寶并坐像,龕側(cè)雕釋迦涅盤像。南壁窟門東側(cè)雕“降伏火龍”、“雕鷲怖阿難”及“三道寶階”的佛傳故事,西側(cè)雕釋迦修成佛后的鹿野苑初轉(zhuǎn)__像。東壁上層雕彌勒龕,下層雕釋迦龕。西壁的倚坐佛像雕在盤形帳幕龕內(nèi)。一組男女供養(yǎng)人行列雕像,排列在東壁及北壁佛龕下部;供養(yǎng)人群中間雕樹上伎樂人奏樂的音樂樹,還有爬桿倒舞的“幢倒伎神”。大家看窟頂?shù)姆礁衿狡?,以大圓蓮為中心,周繞化生童子、諸天仆乘,四周雕刻奏樂飛舞的樂神乾闥婆、歌舞神緊那羅。第38窟在一個不大的空間內(nèi),雕刻出豐富多變的造像內(nèi)容,他們雜而不亂,形象鮮明,充分顯示出北魏晚期的石窟藝術(shù)風格。
北魏晚期的石窟造像題記內(nèi)容豐富,主要有延冒、正光年間的題記,個別有“托生凈土”、“騰神凈土”記載。凈土宗是北魏名僧縣鸞在山西中部交城興建玄中寺創(chuàng)立的佛教門派,在下層民眾中廣為流傳。唐代的凈土宗聲望極大,在長安求學的日本僧人將凈土宗傳到日本,玄中寺成為日本佛教凈土宗的祖庭。
各位女士、先生,云岡石窟的導游暫時告一段落。通過游覽云岡石窟,大家或許對石窟寺藝術(shù)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或者對佛教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一點興趣。早在北魏時期,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游覽云岡石窟時,發(fā)出感慨,他在《水經(jīng)注》中寫道:“鑿石開山,因巖結(jié)構(gòu),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境,綴目所眺。”1973年9月15日,法國前總統(tǒng)蓬皮杜先生對云岡石窟感觸頗深,他說:“云岡石窟無疑是人類藝術(shù)的頂峰之一。”也許大家有同樣的感受,為我們擁有這座石雕藝術(shù)寶庫而自豪。但是,當大家看到人為損壞現(xiàn)象和風化、水蝕、污染造成的破壞,又無不為此感到痛惜。解放以前,被盜往海外的云岡佛像竟達1400尊之多,分別散落在海外的大小博物館內(nèi)。解放以后,政府曾多次撥巨款保護和修葺云岡石窟,第7窟外室的石碑,講述了云岡石窟的保護情況。由于近年煤塵的污染,給石窟蒙上了一層灰色的外衣,政府又撥巨款修路改道,使石窟免遭進一步損壞。對云岡石窟的保護,是我們每位游客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樣我們才能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
最后,請大家在露天大佛前拍照留念,愿大佛炯炯有神的雙眸,略帶微笑的嘴角,給各位留下深刻的回憶,帶來美好的福音。謝謝大家!
石窟導游詞 模板3
閱讀小貼士:本模板共計733個字,預計閱讀時長2分鐘,有162位用戶喜歡。
云岡石窟導游詞范文各位游客大家好,很榮幸能當你們的導游,我姓詹,大家可以叫我詹導游。今天,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shù)寶庫云岡石窟。云岡石窟位于塞外古都、煤海之鄉(xiāng)的大同市西約16公里處,現(xiàn)在我向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云岡石窟。
現(xiàn)在,大家已隨我進入云岡石窟的山門,云岡石窟依山開鑿,現(xiàn)存主要洞窟45個,分為東、中、西三區(qū)。云岡幾十個洞窟中以曇曜五窟開鑿最早,魄力最為雄偉。第五、六窟和五華洞內(nèi)容豐厚多采, 華麗瑰奇,是云岡藝術(shù)的精髓。今天,我們主要游覽第5、6窟、五華洞、曇曜五窟。
第五窟 位于云岡石窟中部,與六窟為一組雙窟??叻智昂笫?,后室北壁主像為三世佛,中心坐像高17米,是云岡石窟最大的佛像??叩乃谋跐M雕佛龕、佛像。拱門兩側(cè),刻有二佛對坐在菩提樹已頂部浮雕飛天,線條美好。兩窟窟前有五間四層樓閣,現(xiàn)存修建為清初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六窟 窟平面近方形,中心是一個銜接窟頂?shù)膬蓪臃叫嗡?,高約15米。塔柱下面叫層大龕,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釋迎多寶對坐像,東面雕交腳彌勒像。塔柱四面大龕兩側(cè)和窟東、南、兩三壁以及明窗兩側(cè),雕出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降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此窟規(guī)劃雄偉,雕飾華麗,技法精辟,是云岡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
第9窟至第13窟,在清代晚期被施以彩繪,彩繪后的五個洞窟異常華麗,五彩斑斕,被人稱為五華洞.五華洞分為兩組,分別為第9、10窟和第11、12、13窟。
各位,大家面前就是西區(qū)第16、17、18、19、20號洞窟,這5個洞窟宏偉壯觀,場面開闊,為北魏早期的石窟,由著名高僧曇曜負責開鑿,習慣稱:曇曜五窟.
各位,云岡石窟的導游暫時告一段落。通過游覽云岡石窟,大家或許對石窟寺藝術(shù)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或者對佛教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一點興趣。愿這次游玩能給各位留下深刻的回憶。謝謝大家!
石窟導游詞 模板4
閱讀小貼士:本模板共計1274個字,預計閱讀時長4分鐘,有222位用戶喜歡。
龍門石窟は、洛陽市の南12キロの所に位置し、敦煌の莫高窟、大同の雲(yún)岡石窟と並ぶ、中國三大石窟の一つである。 歴史上、洛陽はかつて後漢、北魏、武周などの時代、都として栄えた場所で、東漢の時代、仏教が中國に伝わり、永平年間に中國仏教の名剎、白馬寺が建てられた。 北魏の皇帝は、仏教を重んじ、則天武后も仏教への信仰が厚かったため、彼らは洛陽で盛んに仏教建築を建造した。龍門石窟はそのうちの最も有名なものである。
龍門石窟は主に、北魏時代と唐代に切り開かれ、そのうち規(guī)模が最大で、一番の見所は、唐代、則天武后の統(tǒng)治時期に作られた奉先寺石窟である。 內(nèi)部の仏像は神々しく、表情はおおらかで優(yōu)雅である。また、衣のヒダまではっきりと見える。
その他、代表的な石窟は、北魏の「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と唐代の「潛渓寺」、「萬仏洞」、「看経寺」などがある。
洛陽はbc770年に周の都が置かれて以來、北魏、隋、唐など9王朝の都が置かれ、「九朝古都」とも呼ばれる。
広い盆地にあるが、山中や川沿いの狹い道からしか入れず、守備に適していたからだ。
とくに洛陽から南へ14km、伊河に石灰石の山塊、東からは香山、西からは竜門山が迫るあたりは、天然の”城門”になっていた。
北魏の洛陽遷都(ad494年)ころから、その石灰?guī)rの山腹に石仏が彫られるようになった。
竜門石窟で、敦煌、大同と並んで中國三大石窟に數(shù)えられる。
中國の寺院を回って、金無垢で布袋さんのようなご本尊ばかりを見せられてきた日本の観光客にとって、ここに來るとほっとする。
どの仏像もわが國の奈良、平安時代の仏像とそっくりだからだ。
宋代まで、歴代の皇帝、貴族、豪商らの寄進で造営された石窟は2354窟、仏塔40余基、仏像10萬體に上る。
損傷が酷い。歳月だけでない?,F(xiàn)地のガイド?ブックには「1930年代前後憚りない盜難にあったため、完璧な物はめったに見られない」と記されていた。
竜門石窟の代表とされるのは、竜門山中央の巖壁の彫られた奉先寺洞の廬舎那大仏像で、高さが17.4mありる。両脇には、大きな菩薩、天王、仁王が並ぶ。いつも観光客で混雑している。かつては、これらの作品全體は、大きな建物で覆われていた寺院だった。唐の高宗の勅願寺で、造営には皇后の化粧料を當て3年9ヶ月をかけた、と言う。
中央の廬舎那大仏像は、この皇后、後に中國では唯一女帝となった則天武后をモデルにした、と言われている。ガイド?ブックには「造形が豊満秀麗、荘厳雄大で、叡智と慈しみに満ちている」と記されいる。夫が死ぬと、帝位に就いたわが子や弟を廃位、唐の皇族、高-官を殺害して自ら帝位に就き、國號を周と定めた。そんな”猛女”の顔だろうか?いや、こういう顔だから権力を掌中にしたのだろう。
巖壁に削り込まれた溝や窪み、穴は、ここを覆った建物の屋根の支柱の跡。寺院の大きさが分かる。
見物客はこんな階段を歩いて、巖壁の石仏をたどって行く。真下に見えるのは伊河。両側(cè)に山が迫る天然の要害だ。その間から、皇帝の住む皇城の正門が遠望出來たところから、皇帝=龍に因んで、この地に「竜門」の名が生まれた。
石窟導游詞 模板5
閱讀小貼士:本模板共計3241個字,預計閱讀時長9分鐘,有123位用戶喜歡。
各位游客朋友:
您們好!很高興認識大家。首先,請允許我作一下自我介紹我是錦州市中國旅行社的一名導游員,我叫_____,大家叫我_導就可以了,這次的萬佛堂石窟一日游就由我來陪同大家一起渡過,與我一同為您服務(wù)的還有我們的司機_師傅,如你在旅行中有什么困難和要求,請及時與我取得聯(lián)系,我將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您服務(wù)。同時,也誠懇地希望您對我的工作提出意見和批評,在這里預祝大家玩得開心,愉快。
好了,各位朋友,現(xiàn)在我們的汽車就行駛在通往萬佛堂石窟的路上,行程大約需要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為了使您更好地游覽萬佛堂石窟,我先簡要地為大家介紹一下,說起石窟,您也許會問:我是可愛的點點石窟怎樣由來的呢?我是可愛的點點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是在山洞中修煉成佛的因此后來的出家人效仿釋迦牟尼在山崖上開鑿洞窟作為誦經(jīng)釋佛的場所。我們稱這種佛教廟宇為石窟寺。石窟寺起源于印度,隨著佛教的傳播,沿著我是可愛的點點絲綢之路我是可愛的點點由本西向東,由北向南地在我國發(fā)展起來。形成了眾多的石窟群,保存至今的有百余處,比較著名的有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等等,在我北部地區(qū)也有一座珍貴的藝術(shù)寶庫,便是我們今天要瀏覽萬佛堂石窟,萬佛堂位于義縣城西北9公里的石佛堂村,這是曾是我是可愛的點點絲綢之路我是可愛的點點。的一個重要驛站,是佛教向東北傳播的一個落腳點,關(guān)于萬佛堂石窟,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當初在開鑿萬佛堂石窟的時候,朝廷下了一個命令,洞中的石佛必須有一萬尊,多一個不可,少一個不行,工程竣工之后,負責鑿佛的小石匠從頭到尾一數(shù),發(fā)現(xiàn)只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尊,還差一尊,眼看朝廷就要驗收了,萬般無奈,小石匠自己坐進石窟里,腿一盤,掌聲一合,湊成了一萬尊,而他也就真的成了佛,一直到今天,當?shù)厝诉€傳說如果您到萬佛堂來,從頭到尾摸一遍石佛,哪一尊身上熱呼呼的,哪能一尊就是小石匠變的。當然了,這只是一個傳說。不踐為據(jù)。
萬佛堂大凌河北岸的峭壁上,氣候非常潮濕,風化現(xiàn)象非常嚴重,現(xiàn)在萬佛堂分為東區(qū)和西區(qū),西區(qū)鑿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是營州刺史元景為皇帝和著屬開鑿的,東區(qū)鑿于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是員外散騎常待昌黎韓貞等74人營造的私窟。萬佛堂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是我國東北地區(qū)年化最久/規(guī)模最大的石窟群,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
好了,我們的目的地到了,一在我們看致電的就是西區(qū),西區(qū)共有9窟,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3小窟,窟內(nèi)石刻造成像已風化無存了,下層有6窟,由東向西依次排列,進入第一個窟,門刻有我是可愛的點點佛光普照我是可愛的點點四個大字,窟內(nèi)平方形,高約5米,每邊長約米,中央有一方形石柱,上連窟頂,方形石柱四面布滿精細的雕刻,尖拱上的佛像,供奉人像和上層佛合內(nèi)的佛像,待者及弧形華幔,化生童子,窟頂?shù)娘w天,門內(nèi)窟壁的千佛式座佛,都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刀法勁健,形象生動。
第5窟為大型窟,高約5米,東西寬7米,前半部已經(jīng)崩塌,最有價值的是我是可愛的點點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元景造像碑我是可愛的點點,整個碑記雕刻在東南角山巖上,碑的下半部分已經(jīng)風化,上半部分還寸304字,記述了造窟的經(jīng)過,仔細端詳所存文字,但見個個遒勁挺秀,筆力極工,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魏碑字有方筆和圓筆之分,獨成一體,此碑文文字方圓兼?zhèn)洌Y(jié)構(gòu)嚴謹,清末學者梁啟超評價為我是可愛的點點天骨開張,光芒閃溢我是可愛的點點??涤袨閯t稱其為我是可愛的點點無魏諸碑之極品我是可愛的點點,中國大百科全書對其也有記載,稱其為我是可愛的點點書法精美,堪稱魏碑之上乘我是可愛的點點。
第6窟最大,東西長約8米。由于年代久遠,風化嚴重,現(xiàn)存一尊大彌勒佛,高約3.2米波形發(fā)髻,細眉長眼,高鼻薄唇,叉腳倚坐,體現(xiàn)一種慈善尊嚴和超然出世的神態(tài),是典型的北魏造像,兩目邊侍菩薩,無朝和無葉,這尊彌勒佛是萬佛,叫叉腳彌勒,由于風化嚴重已經(jīng)看不清叉腳的姿態(tài)了,大拿雄偉的氣勢依然未減,我們印象中的彌勒佛都有是袒胸露腹,大腹翩翩,肥頭大耳,喜眉善目。、人稱:我是可愛的點點大肚彌勒佛我是可愛的點點,他的這種形象實際上源自唐代后梁時期的一位名叫我是可愛的點點契水,我是可愛的點點生平不詳,在浙江奉化岳林寺的王家。契水言語無恒,寢臥隨處,異于常人,經(jīng)常拄著拐仗,背著布袋到處行走化緣。勸化人們信佛,其示人兇吉禍福,每每應驗,人們稱他為我是可愛的點點布袋和尚我是可愛的點點公元917年,布袋和尚在岳林寺東廊的磐石上圓寂,他臨終時留有遺偈,自稱為彌勒佛的化身,說我是可愛的點點彌勒真彌勒,化身于首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我是可愛的點點于是人們便以為他是彌勒降身的化身,并以他的形象做為彌勒佛的原身塑像,廣設(shè)于從林寺廟之中,由于其笑口常開人們也稱其為我是可愛的點點皆大歡喜我是可愛的點點,在北京的潭柘寺,題有彌勒佛的一幅對聯(lián):我是可愛的點點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我是可愛的點點彌勒佛為未來佛,傳說在56億七千年以后在岳林寺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警示世萬可做難容之事,有可笑之為。叉腳彌勒背后的巖壁上,端坐著一個小佛,身子已經(jīng)不見了,僅能看清面目,表情栩栩如生。從叉腳佛/小佛及飛天的雕刻風格來看,這是典型的北魏作品,人物傳神,骨感很強,因為北魏是以瘦為美的,不象唐代作品那么豐滿,因為唐朝是以胖為美麗,窟頂有一個半圓,也是刻出來的,這是石窟的蓮花寶蓋,每一個窟頂?shù)纳徎▽毶w是圓形的,如果這個圓很完整,就說明這個石窟是完整的。而這一窟的蓮花寶蓋只有一半??梢姰敃r的石窟應有目前規(guī)模的一半左右大,我們現(xiàn)在見到的大門,實際上是原來的大廳,在修復的時候在窟外加了個復檐,以求能躲避風雨,避免石窟佛像的進一步風化。
東區(qū)共七窟,所存石刻造像甚少,最為顯眼的是一尊我是可愛的點點千手千眼觀音佛像我是可愛的點點,為明清時匠人所塑,此佛泥塑金身,坐于寶座之上,有46只手從周身向外伸展,每只手上有一只眼睛,閃爍發(fā)光,至于手鑲千眼,取的是手眼合一之意,教化人們要象菩薩一樣,做事切莫眼高手低,要手眼并舉,也算是古代的人在借佛教文化以警世人。千手千眼指的是三界中有25種生活環(huán)境,40種功能,一乘起來就是一千手,一千只眼睛,至于千手千眼觀音,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據(jù)說千手千眼觀音曾是古代的一個國王----妙莊王的三女兒妙善公主,三個女兒都長的如花似玉,但大女兒顧家,二女兒自么,只有三女兒非常善良,但平時大女兒、二女兒很會討妙莊王的疼惜,只有三女兒在默默的為父親祈禱。有一次,妙莊王得了一場大病,經(jīng)一位老尼姑診治,說只有你親生女兒的手和眼作藥引子,服理后才能治愈,這個消息三個女兒聽說了,大女兒和二女兒馬上以各種理由拒絕了,只有三女兒二話沒說拿出刀砍掉自己的手,挖掉眼睛為父親作藥引子,妙莊王服后果然痊愈,但妙善公主因為失血過多死去了,妙莊王知道這件事之后,祈求上蒼為自己的女兒長出手和眼,上蒼受到感動給她長出了一千只手和一千只眼睛。這僅是傳說不足為據(jù)但妙善的善良個性正好符合人們心目中的觀音,感天動地。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可以擁有一千只手和一千只眼,只要你用你的手和眼去幫助其他人,那么當你有困難時,就會有一千只手,一千只眼來幫你,你也擁有千手千眼了,你也就是一個佛,一個未來佛。
好了,各位朋友,我的講解到這里就先告一段落了,剩下的時間您可以自由活動,仔細參觀一下萬佛堂石窟,尋覓一下歷史的古跡。我們13:00點的時候在停車處集合。
(在車上)各位游客朋友,今天的萬佛堂石窟一日游到這里就要結(jié)束了,每到這時我都有些留連,不知大家是否有和我一樣的心情,總之,感謝大家這一天來對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如果有照顧不周的地方還請多多原諒,希望有機會您來國旅做客,國旅隨時歡迎您,我和師傅也希望與您再次合作。最后,用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詩中的兩句結(jié)束這一天的行程我是可愛的點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我是可愛的點點希望我們這一天的相處能夠化那份情,永遠珍藏在您的心中。最后,祝愿在座的每一位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全家幸福,萬事如意,再見!
石窟導游詞 模板6
閱讀小貼士:本模板共計706個字,預計閱讀時長2分鐘,有160位用戶喜歡。
各位游客們,我是你們導游__,本次旅行的目的地是麥積山石窟。麥積山位于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約35公里處,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但山高離地面只有142米,山的形狀奇特,孤峰突起,猶如麥垛,因此人們稱之為麥積山。麥積山石窟也是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絲綢之路:起始段與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22處申遺點之一,定于____年在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表決。它是麥積山風景名勝區(qū)重要景點,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麥積山石窟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譽為“東方雕塑館。
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石窟就開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中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
麥積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在東崖泥塑大佛頭上15米高處的七佛閣,是中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筑,建在離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開鑿于公元6世紀中葉。麥積山石窟雖以泥塑為主,但也有一定數(shù)量的石雕和壁畫。麥積山石窟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架和修復了1300多米的凌空棧道,使游人能順利登臨所有洞窟。
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的話,那么,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這里的雕像,大的高達16米,小的僅有10多厘米,體現(xiàn)了千余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tǒng)地反映了中國泥塑藝術(shù)發(fā)展和演變過程。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為突出墻面的高浮塑,完全離開墻面的圓塑,粘貼在墻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類。其中數(shù)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極富生活情趣,被視為珍品。麥積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藝術(shù)、建筑等方面的實物資料,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史,同時也為后世研究我國佛教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史實。
現(xiàn)在就讓我們?nèi)タ匆幌逻@個歷史悠久的麥積山石窟吧。
石窟導游詞 模板7
閱讀小貼士:本模板共計1510個字,預計閱讀時長4分鐘,有186位用戶喜歡。
親愛的朋友: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洛陽龍門石窟,我是導游小_。
洛陽,素稱“九朝古都”,但實際上先后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洛陽作為都城,前后歷時15__年,是中國七大古都中建都時間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古都。
距市區(qū)13公里的龍門是洛陽南面的天然門戶,這里兩岸香山、龍門山對立,伊水中流,遠望就象天然的門闕一樣。因此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這里就獲得了一個形象化的稱謂“伊闕”。隋煬帝都洛陽,因?qū)m城城門產(chǎn)正對伊闕,古代帝王又以真龍?zhí)熳幼跃?,因此得?ldquo;龍門”,“龍門”之名即延用至今。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就雕刻在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南北長約1公里。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開始營造,經(jīng)過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延至北宋,累計大規(guī)模開鑿約四百余年,現(xiàn)存窟龕 2345個,碑刻題記2800余塊,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萬尊。其窟龕、造像和題記數(shù)量之多,居中國石窟之冠,與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佛教藝術(shù)寶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于1961年確定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__年11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chǎn)委員通過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龍門石窟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quán)凌駕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藝術(shù),由于魏、唐兩代皇室的參與而形成了龍門石窟皇家風范的重要特色,許多窟龕或造象的興廢變遷都與當時的政治形勢變化有著密切關(guān)系。
“龍門山色”自古即為洛陽八景之首。北魏以來,這里松柏蒼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為有名。山腳處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蕩漾,唐代時行船往來,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與青山綠水交相輝映,形成了旖旎蔥蘢,。鐘靈毓秀的龍門山色。伊闕風光。中國古代歷史上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帝王將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賦詩吟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的佳句,聲名遠揚,今誦尤新。
潛溪寺朋友們,下面我們將參觀龍門石窟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潛溪寺。潛溪寺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內(nèi)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主像阿彌陀佛居中而坐,身體各部比例勻稱,面容豐滿,胸部隆起,表情靜穆慈祥。兩側(cè)觀世音、大勢至菩薩體軀比例適中,豐滿敦厚,表情溫雅文靜,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藝術(shù)的長足發(fā)展。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圣”,是佛教凈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教發(fā)展的又一個繁盛期。佛教學風在“破斥南北、禪義均弘”形勢下,南北佛教徒們不斷的交流和互相影響,完成了對以前各種佛教學說的概括和總結(jié),從而使佛教中國化的趨向更加明顯,也使佛教造像藝術(shù)充滿了清新與活力。因此,在造像藝術(shù)上發(fā)生了不同于北魏時代造像風格的變化,潛溪寺中的造像已揭開了盛唐那種豐腴、典雅的造像風格的序曲。
賓陽中洞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實行了意義重大、比較徹底的漢化改革,歷史上稱為“孝文改制”。由最高統(tǒng)治者實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對當時皇家貴族發(fā)愿開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響。下面我們將參觀的賓陽中洞的造像風格和服飾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們,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這三座洞窟合稱為賓陽三洞。賓陽三洞因統(tǒng)一規(guī)劃、有計劃開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這三座洞窟從公元5__年開鑿直到523年停工,歷時長達24年還未完工,史書記載用工多達80多萬。中間的為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開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從南向茲依次為過去世燃燈佛、現(xiàn)在世佛釋迦牟尼和未來世佛彌勒佛。
賓陽中洞的窟頂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頂部,地面雕刻著大型蓮花,周邊是蓮花花瓣、水波紋和其它裝飾圖案,如同鮮艷美麗的地毯式樣子。這種形式使人很自然聯(lián)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石窟導游詞 模板8
閱讀小貼士:本模板共計1300個字,預計閱讀時長4分鐘,有138位用戶喜歡。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們將要參觀的是大同云岡石窟。下面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云岡石窟。
大同云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方石雕藝術(shù)寶庫,是國內(nèi)外學術(shù)界公認的與甘肅敦煌石窟的莫高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齊名的中國我是可愛的點點三大石窟我是可愛的點點之一,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據(jù)史書記載,云岡石窟開鑿于公元460年前的北魏王朝,共有洞窟45個,現(xiàn)存佛教造像51000余尊,佛龕1200多個。依據(jù)武周山勢自然起伏,云岡石窟又分為東、中、西三部分,今天我們著重參觀第5、6窟和被譽為云岡石窟的外交官和代表作的第20窟。下面我們從第5、6、窟開始參觀。
云岡石窟的第5、6窟是毗連一體的一組雙窟。是云岡石窟最精彩、最為壯觀、最具代表性的石窟。第5 窟的洞窟開頭為橢圓形的草廬式,分前后兩室。進入后室,首先感覺這一洞窟十分高大,中央這尊兩腿雙盤的大像高達17米,為云岡石窟的第一大佛。大佛著褒衣博帶,通肩袈裟,頭頂為藍色螺鬢,佛像面部輪廓清晰,白毫點朱,細眉長目,鼻準方直,雙肩垂耳,給人以一種端莊、肅穆、慈祥之感。由于后世為了積功德造福,對這尊佛像敷了厚厚的泥裝,再塑了金身,可惜的是,我們看不到原始的北魏石雕的形態(tài)了。第5 窟的佛像布局為三世佛,中央的坐佛為釋迦牟尼佛,佛像的右邊這尊立佛是未來佛,由于這尊佛身上泥裝的脫落,我們得以目睹原始的北魏石雕藝術(shù)的風采。第5 窟值得讓大家欣賞的還有,在窟室南壁 門拱上方兩層高約1米的8尊石雕佛教造像和拱門東側(cè)雕有菩提樹和樹干下二佛對坐的石雕佛像,雕刻十分精美。
下面我們參觀第6窟。
第6窟被為云岡石窟的我是可愛的點點第一偉窟我是可愛的點點。窟平面呈正方形,后室呈回字形,窟正中鑿一方形塔柱,塔柱稿約15米,它分為上下兩層。整個洞窟雕飾富麗堂皇,洞窟的四壁雕滿了佛像、菩薩、羅漢、飛天、供養(yǎng)人和瑞鳥、神獸、花卉等,這是一座熱鬧擁擠、琳瑯滿目、美妙神奇的佛國世界。由于雕刻技藝極為精湛,雕刻內(nèi)容十分豐富。第6窟被譽為云岡石窟的我是可愛的點點第一偉窟我是可愛的點點。你看那四塔柱上層的接引佛。整個四壁加上塔柱一共15尊,和下層大龕的5尊佛像,都采用近似圓雕的高浮雕刻法來增加佛像的立體感。在中心塔柱上層4個角和4 個9層塔柱和上層中心的四方立佛,更是采取了具有鏤空雕刻法。在中心塔柱的塔腰和四壁上,獨具匠心的仙人們利用有限的壁畫,用淺浮和高浮雕相結(jié)合的手法,以塊浮雕的形式連接排列,形象而生動的雕刻了33幅釋迦佛陀本生的故事圖,吧釋迦牟尼佛的生平事例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坑下來我們來到第20窟,第20窟就是被譽為云岡石窟的外交官和代表作的露天大佛,經(jīng)歷了1000多年的洞窟坍塌之后,這尊高達13.7米的大佛就端坐在光明之中了。大佛雕刻于1542年前,她的圓潤的發(fā)髻,寬闊的額頭,細纖的長眉,方直的鼻梁,垂直的雙耳,雕刻的極其自然,那充滿了無窮智慧的雙眼是那樣的安詳和寧靜。這尊佛像在端莊之中含著俊秀,在慈祥之中藏著莊嚴,在智慧之中有露著敦厚??胺Q妙相之佛,傳神之佛。作為云岡石窟5萬余尊佛像的代表,她不辭勞苦,年復一年的用佛祖那博大的仁愛撫慰著蕓蕓眾生。
好了,主要洞窟的已經(jīng)向大家介紹完了,下面請大家自行游覽,靜靜的體會佛國世界的靜謐和偉大吧。
石窟導游詞 模板9
閱讀小貼士:本模板共計682個字,預計閱讀時長2分鐘,有176位用戶喜歡。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大同市。我姓李,大家叫我小李就可以了。在導游過程中,大家可以隨時向我提問。我會為您熱情解答。下面,我將帶領(lǐng)大家去中國的四大石窟之一——云崗石窟去觀光旅游。
游客們,請看!前面就是云崗石窟了,那一排排佛像栩栩如生,看起來像真的一樣,是不是?云崗石窟建于北魏時期,是“太武滅法”后文成帝下令開鑿的,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它氣勢磅礴,前后三十年才基本完工。請游客們跟我從這邊走。
云崗石窟分為東、中、西三個部分。石窟內(nèi)的佛龕像蜂窩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貼在云崗半山腰。我們現(xiàn)在在石窟的東邊。這里的石窟多以造塔為主,大大小小的塔整齊地排列著。所以東部石窟雙稱塔洞。
我們現(xiàn)在處于中部的石窟。中部的每個石窟都分前后兩室。主佛居中,洞壁和洞頂布滿發(fā)浮雕,真是美麗極了。你們看,是不是?
前面就是著名的第五、六窟了,大家快點走呀。
第五窟到了。這個石窟中三世佛的中央坐像是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它高達十七為,腳上可站十二三個大人也不會擁擠。你們看,它形態(tài)端莊,是中原文化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手法;但其臉部形象:“額寬、鼻高、眼大而唇薄”,卻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特征。
這里是第六窟了。它是云崗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了??咧醒胗羞B接窟頂?shù)膬蓪痈哌_十五米的塔柱。每層四面都雕有塑像,周圍雕滿佛、菩薩、飛天的造像。壁上雕刻有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佛的故事。大家有興趣可以仔細看一看。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云崗石窟的西邊。西部石窟以中窟、小窟和補刻的小龕最多,修建的時代比較晚,大多是北魏遷都洛陽后的作品。
今天快樂的時光就要結(jié)束了。希望大家記住不李,記住這次云崗之旅。
石窟導游詞 模板10
閱讀小貼士:本模板共計664個字,預計閱讀時長2分鐘,有117位用戶喜歡。
大家看,這就是龍門石窟了!我們的石窟分布于兩山之崖上。東邊呢,是香山,唐代著明大詩人白居易就葬于此。右邊呢,則是龍門山,而中間的這條河,就是伊河了!正是由于這樣兩山相對,望之若闕的地理位置,所以龍門石窟又被稱為我是可愛的點點伊闕我是可愛的點點。
龍門石窟始建于498年,也就是北魏時期,雖然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但是經(jīng)過后人的修整,至今仍保存得很完整,已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龍門石窟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題記和碑刻3600余品。
現(xiàn)在,我們已來到西山石窟腳下。前方的洞穴叫萬佛洞,兩旁洞壁上密密麻麻地排列著無數(shù)個小佛,說它是萬佛洞,可真是名副其實。這些小佛大的有三四厘米高,小的卻只有兩厘米高,別看它們個頭小,卻都雕刻精細,排列整齊,雖然數(shù)目很多,但卻排列得井然有序。這些精美的藝術(shù)品,都是古代能工巧匠智慧的結(jié)晶。大家一定要慢慢地欣賞,細細地品味。
接下來,我們就到了龍門石窟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奉先寺,這里有九尊佛像,中間一尊最大的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他的雕工極為精湛,大佛坐姿端正,面容慈祥,雙耳垂肩,就連衣服的褶皺,皮膚的紋理都雕刻得清晰可見。其他八尊佛像也都身材高大,形態(tài)各異??傮w看來,奉先寺洞穴雄偉壯觀,氣勢磅礴,再加上周圍淡淡的薄霧,更是顯得神秘莫測,真不愧是神來之筆呀!
現(xiàn)在,我?guī)銈內(nèi)ソ裉靺⒂^的最后一站—賓陽洞。這個窟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洞內(nèi)有11尊大佛像,請大家細細欣賞。
好了,龍門石窟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下面的時間,大家可以自由活動、拍照留念,留下美好的瞬間!
石窟導游詞 模板11
閱讀小貼士:本模板共計124個字,預計閱讀時長1分鐘,有220位用戶喜歡。
yungang caves, one of chinas four most famous buddhist caves art treasure houses, is located about si_teen kilometers west of datong, shan_i province. there e_ists 53 caves, most of which are made during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between 460 and 494 ad, and over 51, 000 stone sculptures. it e_tends one kilometer from east to west and can be fallen into three major groups.
石窟導游詞 模板12
閱讀小貼士:本模板共計16045個字,預計閱讀時長41分鐘,有161位用戶喜歡。
世界遺產(chǎn)--龍門石窟導游詞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早上好!俗話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首先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我是咱們此次旅行的導游員錢宸琦,大家能夠叫我小錢或錢導,我很榮幸也很樂意為大家服務(wù),如果大家有什么問題都能夠提出,我會盡可能滿足大家的合理要求。
相聚是一種緣分,我期望大家在相聚的日子里相互關(guān)心相互愛護,注意安全,為這段旅程留下一個完美而難忘的回憶。
大家都明白,我國有四大石刻藝術(shù)寶庫。它們分別為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而另一個呢,就是我們這天要去參觀的龍門石窟了。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南13公里處,由兩山組成,一山為香山,因古代的時候,山上長有一種含香味的植物而得名。另一座為西山,是我們這天參觀的主要景點。大多的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的。相傳兩山本為一座山,大禹治水時,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兩半,于是就成了兩座山。
龍門石窟,在北魏太和年間(447-499)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后就在此營建,經(jīng)歷了眾多的朝代,開鑿時光長達400多年之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F(xiàn)有佛像十萬余尊,佛窟,佛龕2100多個,碑刻題記3600多塊,洞內(nèi)造像多為唐代河北魏時期開鑿的、其中唐代占三分之二,北魏占三分之一,
龍門石窟是我國古代莫北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藝術(shù)實踐的結(jié)果,堪稱我國雕刻藝術(shù)寶庫,為研究我國古代歷史,文化,佛教,雕刻,服飾帶給了極為豐富的資料,它是佛教流傳到我國后,與中國文化相結(jié)合的典范。
朋友們,此刻大家已經(jīng)來到龍門石窟北端第一大窟,錢西寺,這是唐高宗初年雕鑿的一個洞窟,洞中主佛是阿彌托佛,她面部豐滿,雙肩寬厚,衣紋整潔流暢,主佛左側(cè)是大弟子家業(yè),右側(cè)為小弟子阿難,兩第子兩側(cè)分別為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錢西寺洞高19米,大勢至菩薩是龍門石窟雕刻中最精美的雕像之一,雕像軀體比例適中,豐滿敦厚,表情文雅文靜,開起盛唐時期那種豐滿,典雅的造型風格的序曲。
此刻我們面前的三座洞窟合稱賓陽三洞,以中洞為代表,它是北魏宣武帝為他的父親孝文帝和母親文昭皇后做功德而建,洞中三壁早三連像,從南到北依次為過去連佛燃燈佛,此刻連佛釋迦牟尼和彌勒佛,完成于六世紀中葉,顯示了我國石窟藝術(shù)發(fā)展的高超水平。
前面那便是石佛洞,洞內(nèi)兩側(cè)雕刻有整齊排列的15000尊小佛。石佛洞即由此得名,是龍門石窟中造像組最完整的洞窟之一。
沿著臺階而上,此刻我們看到的是鳳先寺,它是龍門石窟中規(guī)模最大,唐代雕刻藝術(shù)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洞中主佛盧舍那大佛,通高有17。14米,頭高4米,身長7。9米,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雕像。
大家請看那佛首微垂,呈俯視狀,下垂的目光,似在關(guān)注著大千世界的蕓蕓眾生,少中的俯首和下垂的目光是整個盧舍那大佛的精髓所在,更是雕塑的畫龍點睛之筆,盧舍那大佛的雙目,利用光的折射使用陰刻的刀法把眼球雕刻成前凹進去,而又持續(xù)著瞳孔部分的凸出,利用光線的反差,也就早就出了大佛睿智深邃的目光,他那智慧的目光,恰好和朝拜者虔誠的目光交匯可引起人們感情上的震撼,鳳先寺的整個布局好像是黃氏在預兆文武百官的場面,它既是盛唐雕刻藝術(shù)的代表,又是人類美術(shù)史上的杰作,具有永恒的藝術(shù)魅力和美學價值!
好了,各位游客,這天的講解就到那里,下方留給兩個小時的自由參觀時光,兩個小時之后我們在龍門石窟全場留念。
洛陽龍門石窟導游詞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洛陽,素稱“九朝古都”,但實際上先后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洛陽作為都城,前后歷時1520__年,是中國七大古都中建都時光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古都。
距市區(qū)13公里的龍門是洛陽南面的天然門戶,那里兩岸香山、龍門山對立,伊水中流,遠望就象天然的門闕一樣。因此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那里就獲得了一個形象化的稱謂“伊闕”。隋煬帝都洛陽,因?qū)m城城門產(chǎn)正對伊闕,古代帝王又以真龍?zhí)熳幼跃?,因此得?ldquo;龍門”,“龍門”之名即延用至今。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就雕刻在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南北長約1公里。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開始營造,經(jīng)過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延至北宋,累計大規(guī)模開鑿約四百余年,現(xiàn)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余塊,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萬尊。其窟龕、造像和題記數(shù)量之多,居中國石窟之冠,與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佛教藝術(shù)寶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于1961年確定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__年11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chǎn)委員透過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龍門石窟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quán)凌駕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藝術(shù),由于魏、唐兩代皇室的參與而構(gòu)成了龍門石窟皇家風范的重要特色,許多窟龕或造象的興廢變遷都與當時的政治形勢變化有著密切關(guān)系。
“龍門山色”自古即為洛陽八景之首。北魏以來,那里松柏蒼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為有名。山腳處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蕩漾,唐代時行船往來,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與青山綠水交相輝映,構(gòu)成了旖旎蔥蘢,。鐘靈毓秀的龍門山色。伊闕風光。中國古代歷史上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帝王將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賦詩吟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的佳句,聲名遠揚,今誦尤新。
潛溪寺朋友們,下方我們將參觀龍門石窟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潛溪寺。潛溪寺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內(nèi)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主像阿彌陀佛居中而坐,身體各部比例勻稱,面容豐滿,胸部隆起,表情靜穆慈祥。兩側(cè)觀世音、大勢至菩薩體軀比例適中,豐滿敦厚,表情溫雅文靜,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藝術(shù)的長足發(fā)展。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圣”,是佛教凈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教發(fā)展的又一個繁盛期。佛教學風在“破斥南北、禪義均弘”形勢下,南北佛教徒們不斷的交流和互相影響,完成了對以前各種佛教學說的概括和總結(jié),從而使佛教中國化的趨向更加明顯,也使佛教造像藝術(shù)充滿了清新與活力。因此,在造像藝術(shù)上發(fā)生了不一樣于北魏時代造像風格的變化,潛溪寺中的造像已揭開了盛唐那種豐腴、典雅的造像風格的序曲。
賓陽中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實行了好處重大、比較徹底的漢化改革,歷史上稱為“孝文改制”。由最高統(tǒng)治者實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對當時皇家貴族發(fā)愿開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必須影響。下方我們將參觀的賓陽中洞的造像風格和服飾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們,此刻我們面前的這三座洞窟合稱為賓陽三洞。賓陽三洞因統(tǒng)一規(guī)劃、有計劃開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這三座洞窟從公元520__年開鑿直到520__年停工,歷時長達20__年還未完工,史書記載用工多達80多萬。中間的為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開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從南向茲依次為過去世燃燈佛、此刻世佛釋迦牟尼和未來世佛彌勒佛。
賓陽中洞的窟頂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頂部,地面雕刻著大型蓮花,周邊是蓮花花瓣、水波紋和其它裝飾圖案,如同鮮艷美麗的地毯式樣貌。這種形式使人很自然聯(lián)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主佛釋迦牟屁,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鮮卑族拓拔部固有的粗獷敦厚之風有所不一樣,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區(qū)漢民族文化的成分和當時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風尚,構(gòu)成了遷都洛陽后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藝術(shù)形式。主佛體態(tài)修長,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翹,表情溫和,神采飄逸。服飾已脫去了云岡石窟中雙領(lǐng)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為中原地區(qū)褒衣博帶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腸紋拖在基座前部,一層一層折疊著。這種雕造風格迅速在全國流行開,成為北魏時期佛教藝術(shù)中國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
這種造像手法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許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龍門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中洞窟門內(nèi)前壁兩側(cè)下層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為孝文帝及侍從禮佛圖,南為文昭皇太后及嬪妃禮佛圖。這兩幅作品,精美絕倫,20世紀30年代被盜鑿而去,現(xiàn)分別藏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shù)博物館。
1978年,當人們拆除賓陽中洞的清代所建磚券門時,雕鑿于北魏時期造型鮮為人知的天王造像顯此刻人們面前。朋友們請看,當時在窟門過道兩壁上發(fā)現(xiàn)的就是三頭四臂的帝釋天王和四頭四臂大梵天王浮雕。
賓陽中洞完成于六世紀中葉,它顯示了當時我國石窟藝術(shù)發(fā)展的高超水平。
伊闕佛龕之碑-----李泰與賓陽南洞朋友們,我們此刻所看的這塊大碑,名為“伊闕佛龕之碑”,由唐太宗時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文,中央令、大書法家褚遂良書丹。這通碑為目前國內(nèi)所見褚遂良楷書之最大者,字形奇?zhèn)バ忝溃翘瓶瑫ㄋ囆g(shù)的珍品。碑文主要記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為其母文德皇后長孫氏死后做功德而開鑿,碑文中并有超多粉飾、美化李泰之語。因此,結(jié)合太宗末年李泰與太子李承乾爭奪太子位的史實可知,李泰借為母親開窟造像做功德,實有獲得太宗好感,為自已撈取政治資本的目的和用心。需要說明的是,這通碑原應為此魏所雕的賓陽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為節(jié)省費用,竟就勢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賓陽南洞下方我們參觀賓陽南洞。賓陽南洞是在北魏未完工的基礎(chǔ)上,為唐代早期又繼續(xù)開鑿的洞窟,所以在造像藝術(shù)上承北魏剛健之遺風,下開盛唐活潑生動之氣象。主尊像阿彌托佛面部豐潤,嘴唇厚大,衣紋自然、流暢。這一期間的寶座都是呈方形直角,到了盛唐才趨向于蓮花束腰須彌座的形式。
洞內(nèi)龕像密布,其中太宗貞觀年間的題記達19處,為中國石窟中貞觀題記最多的一窟。眾多的造像題記為研究初唐的石窟造像藝術(shù)帶給了珍貴的文字資料。
摩崖三佛龕朋友們,我們面前的這一窟因臨山摩崖造像且題材為三佛而稱為摩崖三佛龕。崖壁上為三坐佛,以彌勒佛為主尊居中,左、右二結(jié)迦坐佛。以彌勒為主尊的三佛題材為中國石窟所罕見。該窟無題記,結(jié)合文獻研究,該窟應為武則天建立武周政權(quán)制造佛教神學輿論所開鑿,宣揚武氏為彌勒下凡,以利于穩(wěn)固政權(quán)。它開鑿于武周政權(quán)時期,即公元690年左右,因武氏晚年發(fā)生了張柬之策動的政變,武周政權(quán)結(jié)束,該窟隨即中輟,因此,窟中造像僅為毛坯,比較粗糙。
萬佛洞萬佛洞因洞內(nèi)窟壁上雕刻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唔斏徎ㄖ車逃?ldquo;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jiān)姚神表,內(nèi)道場運禪師一萬千尊像龕”的題記,證明這個洞窟完工于公元680年的十一月三十日,主持修造者是大監(jiān)姚神表和內(nèi)道場的智運禪師。
主佛阿彌陀佛的造像手法體現(xiàn)了唐代盛行的以豐腴為美的審美時尚,表現(xiàn)出一種雍容大度、儀態(tài)軒昂的造像風格。人物波狀的發(fā)紋、豐滿圓潤的臉部輪廓、垂肩的雙耳、寬厚的雙肩、簡潔流暢的衣紋都證明盛唐的雕刻技藝在這一時期已經(jīng)到達了成熟的階段。
主佛端坐于仰覆蓮束腰須彌寶座上,在寶座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剛托重力士,他們的肌肉突出,富于動態(tài),與主佛的靜態(tài),一動一靜構(gòu)成了鮮明的比較。
南北兩壁雕刻的一萬五千多尊高約4厘米的小佛,把整個萬佛洞裝點成西方佛國中佛祖弘揚佛法、眾生虔誠聆聽的場面。在窟頂碑刻題記的外側(cè)是凌空飄舞的飛天,這飛些天手捧供果,翩翩起舞,與它對應的是窟內(nèi)南北兩壁壁基下部的伎樂人。每側(cè)墻壁下部各有6位伎樂人,手持空篌、法鑼、羯鼓,一方面為研究唐代音樂帶給了史料,另一方面,它們與窟頂飛天上下呼應,營造了一種西天極樂世界里,歌舞升平,萬人成佛的場景。
萬佛洞前后兩室,窟門外兩側(cè)為二力士,前室南北壁原先刻有龍門石窟體形最大、造形最為精美的護法獅子兩尊,20世紀30年被盜,現(xiàn)藏于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窟門外南壁上部刻有一觀音菩薩,面部豐潤,體態(tài)健美左手提凈瓶,右臂向上彎曲持佛塵搭于右肩。她那扭動的身軀、微斜的頭頸、豐滿的胸部,構(gòu)成了優(yōu)美的曲線,顯得含蓄、端莊,是唐刻觀音菩薩的杰作。
雙窟萬佛洞下的這兩座洞窟因并排雕鑿且有共同的前室而得名“雙窟”。北洞中是三世佛造像,主尊為釋迦牟尼,南北兩側(cè)是二弟子、二菩薩以及過去佛和未來佛。三世佛的造像題材表現(xiàn)了佛教世界里的過去、此刻和未來。
在雙窟的南洞里,雕鑿的主佛是彌勒佛,南北兩壁上雕有小千佛。彌勒和釋迦牟尼分列在南北兩個洞窟,稱作雙窟,它們完工于同一時代,所以在人們的想象中是當時的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則天共同臨朝執(zhí)政的一種局面。在這個歷史時期,武則天實際上是掌管朝廷的重權(quán),奏章都由她來批閱。武則天在這一時期,為了用心樹立自我就是彌勒下世這一思想,但又有礙于李治在位的實際狀況,所以就把釋迦牟尼和彌勒共同雕鑿于南北兩窟,就是此刻我們看到的這種雙窟并列的局面。
蓮花洞朋友們,此刻我們面前的這座洞窟稱為蓮花洞。因洞頂有一朵保存完好、直徑達3米多的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洞內(nèi)造一佛二弟子,均呈立姿,為釋迦牟尼帶領(lǐng)兩個弟子游說講經(jīng)之像。主佛采用高浮雕手法,兩側(cè)的弟子迦葉、阿難用浮雕手法,比較鮮明。迦葉身披厚重的袈裟,手持錫杖,胸部肋骨暴露,細膩地表現(xiàn)出這位佛教繼承人經(jīng)過艱辛歲月,長途跋涉的形象。他右手拄著的錫杖上帶有九個響環(huán),震地有聲,據(jù)說是佛教中一種法器。人們聽見響環(huán)的聲音,就明白佛祖到來,出外叩拜佛祖、傾聽佛法。
二弟子的頭像于20世紀30年代被盜鑿,現(xiàn)都存于法國吉美博物館。
窟頂蓮花周圍環(huán)繞著飛天,她們手捧供果和其它的器皿,顯得飄逸灑脫,在《妙法蓮花經(jīng)》里曾有這樣的記載:飛天是佛教中的香因神,說是諸天伎樂,百千萬神于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表現(xiàn)了佛教中飛天和伎樂人營造出歡樂和諧的場面。
洞窟南壁左上部層層排列了幾層小型佛像,據(jù)說這是龍門石窟最小的佛像,高度僅有2厘米,五官清晰,刻畫細膩。南壁壁面上排列了許多佛龕,龕楣裝飾有各自不一樣的特點:有帷帳式的,有的是火焰紋,有表現(xiàn)文殊與維摩詰對座辯法的故事,還有禮佛圖的形象。在龕楣細部,有忮樂人、飛天,有蓮花化生出來的菩薩;有線刻的,有淺浮雕的。其中一對飛天,她們的衣裙向上卷起,飄飄蕩蕩的形式好象一朵盛開的蓮花,而兩個飛天的面部正是蓮花的花蕾。外側(cè)是一些伎樂人向她們飄飛過來,蕩起的衣裙好象蓮花的枝蔓一樣,表現(xiàn)了一種綠柳絲絳萬千條景象。
這個小龕龕楣是火焰紋的造型,它的火焰向內(nèi)收,到中間再向上構(gòu)成火苗的苗頭,火焰紋之上南北兩側(cè)各一組眾生聽法像,這個浮雕表現(xiàn)了文殊菩薩和維摩詰辯法的情景。它的上部是帷幕,帷幕是中國民俗畫常有的表現(xiàn)形式,在那里我們看到外來的佛教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的結(jié)合,成為有中國特色的佛雕藝術(shù)形式。
窟外門楣為火焰紋,中間刻有一個獸形鋪首,雕工精湛。左上方有明代河南巡撫趙巖題“伊闕”二字。
奉先寺此刻,我們參觀的是奉先寺。奉先寺,原名“大盧舍那像龕”,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雕像精美、技藝精湛,是龍門石窟開鑿規(guī)模最大的摩崖像龕,也是龍門石窟唐代雕刻藝術(shù)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據(jù)于唐玄宗開元十年刻就的《河洛上都龍門之陽大盧舍那像龕記》記載,奉先寺為唐高宗所創(chuàng),皇后武則天曾于高宗咸亨三年(672年)捐助脂粉錢兩萬貫,工程完工于上元二年(675年)。整個大像龕造像布局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等一鋪九尊大像,主尊“大盧舍那佛”坐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面相豐滿圓潤,方額廣頤,眉若彎月,雙目俯視,炯炯有神;略作微笑,兩耳長垂,衣紋簡練,靈活而又儲蓄的眼睛顯得更加秀美,整尊造像,給人一種莊嚴典雅、肅穆寧靜之感。左側(cè)迦葉,身首雖殘,但仍顯出一位飽經(jīng)風霜的老僧形象;右側(cè)阿難,濃眉細眼、年輕睿智、虔誠大方、充滿自信,宛如一聰慧少所形象。二菩薩衣飾華麗,端莊而矜持的表情,天王嚴肅威武而雙碩壯有力的神情,力士堅毅勇猛而雙暴躁的性格,以及那無所謂懼傾力承托的地鬼,無不形神兼?zhèn)?、惟妙惟肖。其雕鑿?guī)模、藝術(shù)設(shè)計、人物塑造、雕像造型方面的成就,反映了唐代藝術(shù)家的高超技藝、審美時尚、美學理念和唐代美術(shù)所到達高度
藝術(shù)水平。同時,在必須程度上也反映了當時統(tǒng)治階級及藝術(shù)家心目中神化的“圣賢”形象,從另一側(cè)面又折射出了當時社會佛教發(fā)展的盛況和唐代國力的強大。因此,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群雕,既是盛唐雕刻藝術(shù)的代表,又是人類美術(shù)史上的杰作,具有永恒的藝術(shù)魅力和美學價值。
古陽洞朋友們,參觀完奉先寺,我們將繼續(xù)參觀南面的古陽洞。著名的“龍門二十品”其中有十九品就在這一洞窟中。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孝文帝開始在龍門為其祖母馮太后開窟造像祈福作功德,王公大臣、貴族、官僚、武官將相繼在窟內(nèi)造像,這就構(gòu)成了古陽洞內(nèi)最早的一批造像,從而開始皇家營造龍門的第一斧第一鑿,揭開了建立龍門石窟的第章。
此刻我們面前的這一洞窟就是古陽洞,它是利用天然溶洞擴鑿而成的。正壁主佛為釋迦牟尼,結(jié)跏趺坐于方形臺座上。面相長圓,較為瘦削。頭頂還塑了一個發(fā)冠,發(fā)冠本身是道的產(chǎn)物,這是在清朝八國聯(lián)軍侵略中國,慈禧太后逃亡西安回北京途中飄過龍門留下的,所以當?shù)匾灿腥朔Q古陽洞為老君洞。
主佛兩側(cè)的菩薩上身微微后傾,頭戴寶冠,面容清秀,上身袒露,身著長裙,造型厚重,比例勻稱,表情莊重文靜,姿態(tài)優(yōu)美,是北魏石刻藝術(shù)的代表作。
北側(cè)墻壁上排列了三層大型佛龕,最上方一排的造像與云岡石窟有著一脈相承的聯(lián)系,佛像都是結(jié)跏趺坐,形體較顯渾厚。如果說它還持續(xù)著云岡石窟的特色的話,那么第二層交腳彌勒的造像,則體現(xiàn)了北魏時期龍門石窟造像秀骨清姿的藝術(shù)格調(diào)。人物瘦小,細腰,雙腿交叉坐于臺座上。北壁最上部的佛龕雕鑿于北魏景明三年,我們此刻只能看到佛龕殘損的身軀,佛頭高32厘米,被人盜走后,此刻為私人收藏。最下部的一排佛龕,造像風格表現(xiàn)出雍容大度的特點,可能是唐早期的作品。不一樣時期的造像集中在同一洞窟里,說明了古陽洞雕鑿時光之長,綿延朝代之久。
龍門石窟中有許多碑刻題記,經(jīng)過歷朝的推崇,到清代中期,人們從這2800多塊題記中,精選出了二十塊有代表性的作品,稱為“龍門二十品”,古陽洞就占十九品。“龍門二十品”是魏碑書法的杰出代表,以“龍門二十品”為代表的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魄力雄強,氣象渾穆,上承漢隸,下開唐楷,在我國的書法藝術(shù)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視為國寶。
北魏造像峻拔瘦硬的風格與魏碑斬刻奇肆的風格藝術(shù)內(nèi)涵相通。歷史上書法家發(fā)現(xiàn)了碑刻題記的價值,卻又把雕像視為工匠的藝術(shù)。相反,西方研究中國藝術(shù)史的專家對北魏石雕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認為“魏的雕刻代表了人類宗教藝術(shù)的一個高峰”。
藥方洞藥方洞因窟門兩側(cè)刻有古代藥方而得名。此洞北魏晚期建立,經(jīng)東魏和北齊,直至唐初仍有雕刻,因此在雕刻藝術(shù)上呈現(xiàn)不一樣時代的多種藝術(shù)風格。洞內(nèi)主佛、二弟子、二菩薩和洞外二力士及窟門八角束腰蓮花柱均為北齊所雕造。該洞是龍門石窟中具有北齊造像風格的唯一大型石窟。北齊時期的雕像頭部碩大,身軀如柱,給人以臃腫、笨拙的感覺。
洞口過道兩側(cè)石壁上刻有藥方近140個,治療40種疾病。治療方法主要是藥物治療和針灸治療。涉及科別有內(nèi)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皮膚科、神經(jīng)科、腫瘤科、泌尿科等。所用藥物多是我國農(nóng)村常見的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制劑方法有丸、散、膏、湯等。
藥方洞石刻藥方刻于唐代初年,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石刻藥方,是我國醫(yī)學寶庫中的瑰寶。它記錄了我國古代醫(yī)藥的成就,在研究我國醫(yī)藥學上有重要價值。
皇甫公窟皇甫公窟因北魏胡太后母舅皇甫度開鑿而得名。主佛釋迦牟尼高3。18米,身穿褒衣帶式的袈裟,衣飾用平直九刀刻法,衣裙有棱有角,坐在蓮花座上。面部已經(jīng)殘損了,頭上還留有高肉髻,右足外露,足掌向上;右臂平舉,手掌上揚;左手掌心向外,手指向下,作滿足人們愿望的與愿印。搞笑的是,這尊大佛竟有有6個手指,據(jù)說是按照孝明皇帝的形象塑造的。由此能夠看出皇甫度以佛事向皇帝獻忠心的良苦用心。
皇甫公窟南、北壁基下保存有具有極高價值的禮佛圖浮雕,這兩幅浮雕人物圖案帶有濃重的繪畫意味。北壁皇帝禮佛圖東起前三人為比丘,前兩個比丘正俯身向香爐內(nèi)添香,第三位是年長的高僧,左手托缽作前導。第四人為一老婦,頭飾華麗,身穿長裙大袖,左手持一蓮蕾,徐步向前。弟八人為一青年男子,頭戴籠冠,身穿寬袍大袖的長袍,右手托缽,搞笑的是其身后還有一男童為他提衣擺。這一男一女無疑是孝明皇帝和胡太后。這一作品用寫實的手法把人物的年齡,性格,身份,氣質(zhì)都刻畫得淋漓盡致,其余的宮女有的手舉華蓋,有的手拿蓮蕾,虔誠嚴肅,徐徐而行。南壁則為皇甫公夫婦禮佛圖。
左右二菩薩半結(jié)跏趺坐在菩提樹下,坐樹下思維狀。菩提樹樹干彎曲,枝繁葉茂。樹的上方又分別刻有一組羅漢像,羅漢身穿雙領(lǐng)下垂式袈裟,雙手合十或手持蓮花。
圍繞著窟頂?shù)纳徎ㄓ邪藗€伎樂,她們衣帶飄揚,手持琵琶、笙、排蕭等樂器,翱翔云間,由此看出在北魏時期,這些樂器就已經(jīng)十分盛行了。
擂鼓臺南洞參觀完西山的洞窟,請朋友們繼續(xù)參觀東山的洞窟。此刻我們面前的這三座洞窟稱為“擂鼓臺三洞”。南邊的這座窟為擂鼓臺南洞。洞內(nèi)方形座臺上的佛像被稱作“大日如來”在密宗里“大日如來”指的就是釋迦牟尼。主佛頭戴佛冠,臂戴臂釧,脖子戴項圈,穿袒右肩式袈裟,整個造像保留了外來造像藝術(shù)風格。
佛端坐在束腰方形臺座上,這種臺座在武周時期是比較流行的式樣。從正面看,佛頭部微微向下傾斜,目光向下俯視,和禮拜者的眼神交流,流露出一種關(guān)愛世人的殷殷之情。主尊豐潤的右臂搭于盤起的右膝之上,舒閑的神態(tài)、優(yōu)雅坐姿都體現(xiàn)出佛的從容、恬靜。從側(cè)面看這尊大佛的形態(tài),頭微微向前傾斜,肩向后仰,腰向內(nèi)收,臀部依其坐勢顯得收放有序,胸部向前隆起,腰部三道環(huán)形的衣紋線條又顯現(xiàn)出腰部肌肉的健康有力。整個佛的造像極富質(zhì)感,也正貼合古人所說的:肌理細膩,骨肉亭勻。
在四壁上有高約36厘米的菩薩坐像,層層排列著有760尊之多,端坐在四周的墻壁上,神態(tài)肅穆安祥,似乎正在聆聽佛弘揚佛法。菩薩在古印度都是男性的形象,傳入中國后,逐漸塑成了女性的形象。
創(chuàng)造者對人物的形態(tài)美把握得相當適度,簡潔明快的線條和人體造型的健康都表現(xiàn)了當時的雕鑿者自身的審美價值取向及美學理想。
擂鼓臺中洞中間的這座洞窟稱為擂鼓臺中洞,又叫“大萬五佛洞”,因洞中造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且比西山萬佛洞小千佛稍大而得名。主尊為彌勒,整尊造像采取高佛雕手法,背光為龜甲形背屏,周圍環(huán)繞著伎樂人/飛天、騎象和騎獅的童子。
主尊端坐在束腰方形高臺坐上,臺坐下部延伸出兩朵蓮花,每朵蓮花上站立著一尊菩薩,整個造像渾然一體。主尊佛頭20世紀30年代被盜,現(xiàn)藏于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shù)博物館。
洞窟雕鑿完成于武周時期,是為武氏政權(quán)歌功頌德的。西山的雙窟是彌勒與釋迦牟尼并坐,當時武則天還沒有成為一朝之君,證明她與李志一個天皇一個天后并列的身份,而在這一洞窟中,以彌勒佛為主尊,證明她已破天荒地成了一位女皇。
看經(jīng)寺:此刻我們參觀的是看經(jīng)寺,看經(jīng)寺是龍門東山最大的一個石窟,整個窟室的平面設(shè)計基本上呈方形,與同一時期其它洞窟最大的不一樣是該窟正壁上沒有主像,而是在洞窟地面中央建壇,上置佛像供人拜佛。據(jù)考證,該窟為禪宗開鑿,洞窟造型為禪宗曾人打坐禮佛的禪堂。
窟內(nèi)墻壁上部有一些不規(guī)則的零星造像,在北、東、南三壁下部雕有唐代最精美的一組29尊浮雕羅漢像。釋迦牟尼去世之后,將傳法的任務(wù)叫給了迦葉,迦葉寂滅后交給了阿難,之后傳莫田地,傳商那阿修,最后至二十九組菩提達摩。
菩提達摩是北魏時期自天竺來中國的曾人,被后代的佛教禪宗奉為第二十九代傳人??唇?jīng)寺這二十九尊傳法的羅漢,恰好與《歷代法寶記》所載西土二十九祖先相吻合。
窟內(nèi)現(xiàn)二十六尊羅漢像保存完好,每尊羅漢像高約1。8米,與真人等高,神態(tài)各異,性格刻劃入微,有飽經(jīng)風霜而又睿智的、執(zhí)著而又聰慧的、慈祥善良的、兇猛嚴歷的、詼諧幽默的、嚴肅認真的,無不栩栩如生,是龍門石窟中現(xiàn)存最完整的一組羅漢群像雕刻。
龍門石窟雖然是佛教文化的藝術(shù)表現(xiàn),但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文化時尚。石窟中保留的超多宗教、美術(shù)、書法、音樂、醫(yī)藥、建筑等事物石料,使龍門石窟成為一做大型的石刻藝術(shù)博物館。
古老的藝術(shù)、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方便的交通、完善的旅游設(shè)施,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海內(nèi)外學者和游人紛至沓來。
洛陽龍門石窟導游詞范文
各位游客:
大家好,孔夫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正是懷著這種心情來接待各位朋友的到來的。
洛陽,是中外聞名的歷史名城。她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跡。為使各位來賓在洛陽期間能對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跡有進一步的了解,在乘車去景點參觀的途中,我將洛陽的歷史及龍門石窟的大致情況,向大家做簡單的介紹。洛陽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的南岸。因地處洛河北岸而得名,意為洛水之陽。
洛陽在歷史上曾是眾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稱“九朝古都”。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洛陽曾長時間地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經(jīng)濟的中心。今天,我們?nèi)⒂^的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便是眾多的文物古跡之一。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qū)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崗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shù)寶庫。
龍門,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稱“伊闕”,香山(東山)與龍門山(西山)東西對峙,伊水從中流過,形成一座壯麗的門闕。后因處于隋唐帝國之南,又稱龍門。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貯藏食物和東西。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繪動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并作為佛教信徒、僧侶禮佛和修行的場所,卻是在古印度興起佛教后出現(xiàn)的。 由于山林的幽靜、神秘、石窟的冬暖夏涼,依山雕鑿石窟比用磚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現(xiàn)了集建筑、繪畫、雕鑿藝術(shù)之大成的石窟寺。這種石窟寺藝術(shù),隨著僧侶的傳教活動傳入我國的邊疆和內(nèi)地,同我國民族特點和傳統(tǒng)的各種藝術(shù)技法風格融合交匯,成為我國的一種特有的雕刻、彩繪工藝。我們今天要看的龍門石窟就是我國眾多寺群中的瑰寶之一。
龍門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說的有利條件外,還有個不可忽視的自然條件。伊水兩岸的山崖都屬于古生代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石灰?guī)r層。其石質(zhì)堅硬、結(jié)構(gòu)緊密,不宜風化和大面積脫裂,很適合于藝術(shù)造像,與其他砂巖石相比,有著宜于保存的有利條件。
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是繼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崗石窟之后由皇室開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于北魏太和年間,先后歷經(jīng)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規(guī)模、有效率的營建約計150年左右,分別出現(xiàn)在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約占120__年左右)時期。龍門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星羅棋布的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
各位朋友,我們在龍門石窟參觀約用1.5—2小時的時間,在此,我們每分鐘可以看到1000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據(jù)1962年龍門文物保管所統(tǒng)計,兩山現(xiàn)存窟龕2100多個。大小造像10萬余尊,佛塔40余座,造像題記碑文約2870多塊。造像以北魏(東魏、北齊)、隋、唐為主。北魏約占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占百分之六十左右。龍門石窟最大造像為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龍門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個大型洞窟。因龍門東山的巖層比西山的薄,不便雕鑿大型造像。在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賓陽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潛溪寺、賓陽北洞、萬佛洞、奉先寺等。
龍門石窟造像,既是歷代勞動人民和藝術(shù)家無窮智慧和血汗的結(jié)晶,又是外來文化和我國文化結(jié)合而成的一朵奇葩。這些雕刻匠師,承擔著為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卻又大膽地突破了宗教和禮教的“儀軌”束縛。在雕刻過程中融進了大量的現(xiàn)實生活,活生生表現(xiàn)了各種人物造像的動人情景。如喜悅、慈祥、威嚴、矜持、苦痛,以至作為至高無量主宰的佛之莊嚴肅穆,脅侍人和供養(yǎng)人的虔誠寧靜,無一不是藝術(shù)家們對現(xiàn)實的“人”的深刻觀察,運用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jié)合的表現(xiàn)手法,加以高度概括集中的結(jié)果。真可謂是在雕刻藝術(shù)上將佛祖和人表現(xiàn)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構(gòu)思布局的完整,氣勢的貫注,整體的堅實有力,性格變化的多樣,面部表情的生動逼真,衣紋線條的流暢優(yōu)美等等,更是在千百年藝術(shù)實踐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大量借鑒外來文化,在技法、風格上精心創(chuàng)造、大量創(chuàng)新、突破傳統(tǒng)、刻意經(jīng)營的結(jié)果。富有才華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設(shè)計藝術(shù)家,面對光禿的懸崖峭壁,運用著簡單的錘鑿,雕出如此巍峨壯觀又精工細致的群體佛像,這在當時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工具十分落后的條件下,確實令人嘆為鬼斧神工。
龍門石窟象一個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大博物館,為我國的歷史、宗教、文化、藝術(shù)、醫(yī)藥等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已來到了龍門石窟,現(xiàn)在請大家下車,跟我走,去參觀石窟。在參觀石窟的過程中,我給各位朋友重點講解一下龍門石窟種的幾個主要洞窟
(在潛溪寺)
這是潛溪寺,它是我們進入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石窟。潛溪寺洞高、寬9米多,進深近7米,建于唐代初期,距今約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地下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據(jù)說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過別墅。清代時洞外修建有木構(gòu)窟檐等建筑物,所以又稱“齋拔(fú)堂”??邇?nèi)洞頂漕進為一朵潛刻大蓮花,洞內(nèi)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額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tài)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兩側(cè)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tài)文靜,與主佛造像為龍門石窟唐代石雕中最優(yōu)美的兩尊。洞內(nèi)前側(cè)兩壁各雕一護法天王,高顴大目、體魄雄壯、孔武有力、身披銷甲,是唐代高級武將的形象。踩在腳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動傳神
(在賓陽洞)
我們通過潛溪寺后,在路旁右側(cè)有一敞口石龕,正壁上嵌有一塊宋代陳挎寫的“開張?zhí)彀恶R,奇逸人中龍”草書石匾。這是北宋道士陳傳所書。那末,陳傳又是神末人呢。他是一個仕途落魄,以隱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賞識的傳奇式人物,先后在武當山、華山等地修煉。我們看過石匾,南行數(shù)十步,進入一座幽靜的院落,院中有并排坐西向東三座石窟,即賓陽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稱)。以中洞為代表,中洞在北魏時稱靈巖寺,明清以后才改稱賓陽洞,傳說是根據(jù)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之字(洞賓)和號(純陽)的末兩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從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20__年開始雕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0__年6月完工,歷時達20__年之久,用工802366個。賓陽三洞我們還可以理解為“尋為賓陽蓋寅賓日出之義”,即朝陽或向陽之意。雖賓陽洞耗費工時金錢如此之多,但三洞的全部工程并未結(jié)束。延昌四年,就是公元520__年宣武帝崩。年僅7歲的孝明帝(元詡)即位,其政權(quán)實握在他母親胡太后手中,由于宮廷發(fā)生內(nèi)亂,故賓陽的雕刻工作實際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經(jīng)營的大型洞窟—賓陽三洞,實際上只完成了一個賓陽中洞。而南北兩洞則由以后的隋唐兩朝完成的。賓陽三洞是由三個朝代雕刻成的,所以所雕的佛像在造型和表情上各有不同。那末如何辨別呢?請大家跟我來,我先從賓陽中洞給各位講。
賓陽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北魏由于受“法華經(jīng)”影響較大,除了信仰釋迦、多寶外,還信仰的對象便是三世佛了。在龍門石窟僅此一例。賓陽中洞高9.8米,進深和寬均為11.10米。正面是以釋迦牟尼佛像為主的五尊雕像。釋迦結(jié)中國跌坐(為佛教中修禪者的坐法即:兩腳交結(jié),腳背挨著左右股上),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通高8.4米,面部清秀、神情飽滿、高鼻大目、微露笑意。左手向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這種手勢表示說法印,本尊坐前有兩只昂首挺胸、姿態(tài)雄健的石獅。胸毛左右分向后披,這是北魏雕刻獅子的特征。釋迦左右侍立著二弟子、二菩薩(左文殊、右普賢)。二菩薩含睬若笑、溫雅敦厚,給人以親切感。南北兩壁還各有造像一鑄,都是一佛、二菩薩,著褒衣帶袈裟,立于覆蓮座上。在賓陽洞諸像的后座上,雕飾著眾菩薩、弟子聞法浮雕像??唔斪霏偮⌒危醒氲窨讨匕甏笊徎?gòu)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有八個伎樂和兩個供養(yǎng)天人。我們稱供養(yǎng)天人為飛天。飛天在佛教藝術(shù)中被稱為“香音神”,是能歌善舞、滿身香氣的美麗仙人。這就是《法華經(jīng)》中所述的“諸天伎樂,百千萬神,于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的場景。中洞內(nèi)前壁的南北王側(cè),自上而有四層精美的浮雕。以前游人可以進去看。現(xiàn)在為保護這些珍貴的文物不再受到侵壞,所以在洞前加鐵欄桿。希望各位朋友能夠理解。賓陽中洞外南側(cè),依崖鐫刻一碑,即著名“褚遂良碑”,即《伊闕佛龕之碑》,記載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泰,為其死去的母親文德皇后長孫氏做功德開窟造像的法愿文(貞觀20__年即公元641年)。此碑文已嚴重腐蝕,難辨其文。
賓樣中洞原為北魏雕鑿,由于宮廷發(fā)生內(nèi)亂而止。故半途而廢。該洞是北魏至淌初的過渡洞。該洞高9米、寬8米多、進深9米。主像是唐代流行的阿彌陀佛,高8米多,臉型稍長、嘴唇厚大、頸有橫紋、胸部隆起。木尊兩側(cè)侍立二弟子,其中左側(cè)的迪葉雕像,刻工十分逼真。他滿臉皺紋、目不斜視、嚴謹持重、深諳世故。左右弟子外側(cè)侍立的菩薩,披巾、瓔珞厚重,造型古樸、典雅,具有北魏的風格。在洞內(nèi)的四壁上,布滿大小150余個佛龕,其中有隋大業(yè)和唐貞觀年的佛龕多個。賓陽南洞體現(xiàn)的藝術(shù)風格,上承北魏時期的剛健雄偉,下啟盛唐時期的生動活潑。
賓陽北洞,此洞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高近10米,結(jié)跏跌坐,雙手平分指天、地。稱作“施無畏印”即天地之間唯我獨尊。就是佛祖釋迦牟尼出生后站在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說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左右兩側(cè)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剛強有力 。
(前往萬佛洞)
我們離開賓陽三洞拾級而上,即可看到萬佛洞。萬佛洞的形狀是方形平頂,頂上雕一蓮花藻井,蓮花藻井周圍刊刻楷書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jiān)姚神表,內(nèi)道場云禪師,一萬五千尊佛龕。”洞口過道北側(cè)上有“沙門智運,奉天皇太后太子諸王敬造一萬五千尊像一龕”的題記。兩個題記互為補充,說明什末人,為什末發(fā)愿造像的原因。永隆為高宗李治的年號。太監(jiān)為宮中的女官。沙門智運和內(nèi)道場運單師,指比丘尼智運的號。因該洞為智運奉旨修造,所以又叫“智運洞”。天皇指唐高宗,天后指武則天,因洞勺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萬佛洞”
該洞主尊名阿彌陀佛,有圓光和身光,結(jié)跏跌坐在印覆蓮束腰須彌座上,一手貼身斜舉胸前,一手撫膝。這種手勢說明阿彌陀佛在向弟子信徒說法,故稱“說法印”。束腰蓮花座中間雕刻四個赤膊季節(jié)袒胸、筋肌突起、體朵勇猛的力士承托室座。佛背光以上崖壁上雕刻有54朵蓮花,每枝上坐一菩薩,姿態(tài)生動、富于變化、造型別致、獨具匠心。此外,在南北壁上雕有伎樂人,分;樂伎和舞伎。樂伎手執(zhí)樂器有瑟、竺、拔、莖溪、笛子、西腰鼓等,這是唐代宮廷的“坐部”樂隊。舞蹈者或吹、或彈、或撥弄琴弦,彷佛會奏出優(yōu)美的旋律。將唐朝宮廷中的舞樂場面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真可謂工匠們的神工之處。
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還有兩尊石獅,即龍門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盜?,F(xiàn)存于美國波士頓藝術(shù)博物館和堪薩斯城納威爾遜藝術(shù)博物館內(nèi)。
(在蓮花洞)
這里為什末叫“蓮花洞”呢?聽我給大家解釋:蓮花洞是繼賓陽中洞之后開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頂?shù)裼写笮惋w天環(huán)繞的大蓮花藻井圖案而得名。蓮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頂藻井多以蓮花為飾,但像這樣大型的蓮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龍門石窟中這不多見。此洞開鑿于北魏孝昌年間即公元526—520__年前后,屬于北魏后期作品。此洞高6.10米,深6.15米,主尊釋迦高6米(為立佛)。兩側(cè)為脅侍菩薩,佛與菩薩之間,為侍立的伽葉、阿難二弟子。其左的伽葉,身披厚重的袈裟,顯示著艱辛跋涉、風塵仆仆的苦行僧形象。他右手執(zhí)錫杖,這是龍門石窟造像中所獨有的。蓮花洞南北兩壁上方各有似為“法華經(jīng)”所指十方分身佛的小千佛浮雕,每個高度僅有2厘米左右。他們就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在堅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細作,確實為龍門一絕。洞口北側(cè)上方有一塊平面下凹的碑記,上刻兩個大字“伊闕”,原為唐刻陀羅尼經(jīng),后復刻明代河南巡撫的“伊闕”二字,說明龍門的原稱
(往奉先寺)
在登幾十步臺階就到奉先寺了,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這個寺內(nèi),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大、藝術(shù)最精、氣勢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
奉先寺東西深約40米,南北寬約36米,盧舍那佛(披身佛)左側(cè)的《大盧舍那像龕記》記載: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薩高70尺,伽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奉先寺的建造時間,據(jù)有關(guān)資料和專家推測,約始建于武則天被立為皇后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后。完工于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費時約20__年左右。
請看奉先寺的布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另外還有兩個供養(yǎng)人。主佛梵名“盧舍那”,按佛教說法,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本來之身;報身即佛經(jīng)過長期修行而獲得的“佛果”之身;應身即佛為“超度眾生”而顯現(xiàn)之身。盧舍那即所謂報身佛,譯名“凈慚”。主尊像為結(jié)跏跌坐中央的盧舍召晰,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頭部高4米,兩耳為1.9米高,為龍門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豐腴典雅、眉若新月、雙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雙眼,稍向下俯視,目光恰好和禮佛朝拜者的仰視目光交匯,可引起人們感情上的震顫。由此可見設(shè)計者的匠心和藝術(shù)魅力所在。兩側(cè)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葉形象嚴謹持重,少者阿難形象豐滿圓潤、眉清目秀。各恃立菩薩頭戴寶冠、身掛瓔珞、肩搭帔(pei)帛、下衣長裙有出水之勢。這一鋪雕像刻畫出一種端莊而美麗又動人的風貌。奉先寺的整個布局,使人感覺象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場面。
一般說來,在佛學的教義里,佛、菩薩均為男性,而在龍門奉先寺的主佛卻女性化,這是唐武則天出于政治的需要,而別出心裁,破天荒將盧舍那大佛塑造成中年婦女特有的形象。傳說武則天集上述美德與盧舍納大佛的形象幾乎完全吻合??梢姳R舍那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武則天形象的真實寫照。
從藝術(shù)上看,奉先寺造像布局諧調(diào)均稱。大佛像五官刻畫合乎比例,這一巧奪天工的輝煌成就,具有永不磨滅的藝術(shù)魅力。是唐代宗教藝術(shù)的概括,是我國雕刻史上偉大范例之一。
(在古陽洞)
古陽洞開鑿于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遷都洛陽之際。洞內(nèi)雕刻90%以上是北魏時期的作品,是龍門石窟群中開鑿最早、內(nèi)容最豐富的一座洞窟。全洞平面呈馬蹄形,頂似穹隆。由于此洞時北魏皇室貴族發(fā)愿造像最集中得一窟。由此也看出北魏皇室崇佛的氣氛。洞內(nèi)兩壁井然有序的雕鑿成三列佛龕。這些小龕都十分精細華麗,龕額裝飾細致靈巧,圖案花紋豐富多彩,在龍門石窟中堪稱集北魏雕刻、繪畫、書法、建筑、圖案造型藝術(shù)之大成。
古陽洞的造像,以其風格、特征而論,代表了遷都洛陽后北魏后期的一些變化。由北魏前期粗曠、雄健、挺實變?yōu)榍逍恪⒚利?、開始擺脫前期的作風。面部表情刻畫也由嚴峻變得比較溫和,給人以親切之感。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古陽洞四壁及窟頂鐫滿佛龕造像,這些龕像多有造像題記,記錄了當時的造像者的姓名、年月及早像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藝術(shù)及雕刻藝術(shù)的最珍貴資料。在金石碑刻藝術(shù)中負有盛名的《龍門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nèi)?!洱堥T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結(jié)體用筆在隸、楷之間,是隸書向楷書過渡中一種比較成熟的獨特字體?!洱堥T二十品》可以說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shù)的精華,所以千百年來為書法家所稱道。
由于時間關(guān)系,龍門石窟(西山)主要洞窟的講解就到此結(jié)束。現(xiàn)在給各位留一點時間照相。待一會兒我們將車開過龍門橋,跨過伊河,到河對岸觀賞龍門西山蘭貌。謝謝各位!
石窟導游詞 模板13
閱讀小貼士:本模板共計668個字,預計閱讀時長2分鐘,有201位用戶喜歡。
又名大佛寺,位于中寧縣西北的石空山南麓,《甘肅新通志稿》載其造于唐代,“寺內(nèi)造像皆唐制”。西夏、元代重修增制。這里原有上中下三寺,13個洞窟。
寧夏第一座以清代仿古建筑群為主體的小型園林――寧園,于1987年國慶節(jié)期間落成。
寧園位于銀川市解放東街南側(cè)。從西門進園,便進入盆景區(qū)。主要區(qū)由“興慶殿我是可愛的點點、“沁茗我是可愛的點點閣、碑、廊及水池組成。“興慶殿我是可愛的點點是園中最高大的殿宇。殿內(nèi)壁畫“西夏風云我是可愛的點點藝術(shù)地再現(xiàn)了我國歷史上西夏國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及風土人情。“興慶殿我是可愛的點點前的方型水池中置漢白玉石雕“哪吒鬧海我是可愛的點點。“興慶殿我是可愛的點點左側(cè)是卷棚式仿古建筑“沁茗我是可愛的點點閣,右側(cè)則是一個四角由重檐亭和一個六角亭連接的曲折碑廊,名“翰墨我是可愛的點點。廊壁刻有___、董必武及區(qū)內(nèi)外書法家的作品。東區(qū)的北面是一組大型假山,有池塘、藤架、花池、供游人活動休息。
近幾年,為了發(fā)掘被淹埋的文化藝術(shù)寶藏,自治區(qū)和中寧縣人民政府對石空寺石窟進行了清理和修理工作,大部分石窟及寺院已整修和重建。
石空寺始建于何時,尚難明確論斷。據(jù)明代史料記載,稱其為“元故寺我是可愛的點點。對于石窟的開鑿年代,歷來有唐、西夏、元三種傳說。今天從窟室的形制和風格看,以始鑿于唐代的可能性最大。
石空寺石窟,明清時代成為遠近聞名的風景之一,曾有“石空夜燈我是可愛的點點之稱。當時有詩贊曰:“疊嶂玲瓏竦石空,誰開蘭若碧云中,僧閑夜夜燃燈坐,遙見青山一點紅?
石窟導游詞 模板14
閱讀小貼士:本模板共計1966個字,預計閱讀時長5分鐘,有159位用戶喜歡。
洛陽,素稱我是可愛的點點九朝古都我是可愛的點點,但實際上先后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洛陽作為都城,前后歷時1500年,是中國七大古都中建都時間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古都。
龍門石窟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quán)凌駕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藝術(shù),由于魏、唐兩代皇室的參與而形成了龍門石窟皇家風范的重要特色,許多窟龕或造象的興廢變遷都與當時的政治形勢變化有著密切關(guān)系。
我是可愛的點點龍門山色我是可愛的點點自古即為洛陽八景之首。北魏以來,這里松柏蒼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為有名。山腳處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蕩漾,唐代時行船往來,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與青山綠水交相輝映,形成了旖旎蔥蘢,。鐘靈毓秀的龍門山色。伊闕風光。中國古代歷史上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帝王將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賦詩吟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我是可愛的點點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我是可愛的點點的佳句,聲名遠揚,今誦尤新。
潛溪寺 朋友們,下面我們將參觀龍門石窟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潛溪寺。潛溪寺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內(nèi)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主像阿彌陀佛居中而坐,身體各部比例勻稱,面容豐滿,胸部隆起,表情靜穆慈祥。兩側(cè)觀世音、大勢至菩薩體軀比例適中,豐滿敦厚,表情溫雅文靜,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藝術(shù)的長足發(fā)展。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合稱為我是可愛的點點西方三圣我是可愛的點點,是佛教凈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教發(fā)展的又一個繁盛期。佛教學風在我是可愛的點點破斥南北、禪義均弘我是可愛的點點形勢下,南北佛教徒們不斷的交流和互相影響,完成了對以前各種佛教學說的概括和總結(jié),從而使佛教中國化的趨向更加明顯,也使佛教造像藝術(shù)充滿了清新與活力。因此,在造像藝術(shù)上發(fā)生了不同于北魏時代造像風格的變化,潛溪寺中的造像已揭開了盛唐那種豐腴、典雅的造像風格的序曲。
賓陽中洞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實行了意義重大、比較徹底的漢化改革,歷史上稱為我是可愛的點點孝文改制我是可愛的點點。由最高統(tǒng)治者實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對當時皇家貴族發(fā)愿開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響。下面我們將參觀的賓陽中洞的造像風格和服飾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們,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這三座洞窟合稱為賓陽三洞。賓陽三洞因統(tǒng)一規(guī)劃、有計劃開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這三座洞窟從公元500年開鑿直到523年停工,歷時長達24年還未完工,史書記載用工多達80多萬。中間的為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開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從南向茲依次為過去世燃燈佛、現(xiàn)在世佛釋迦牟尼和未來世佛彌勒佛。
賓陽中洞的窟頂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頂部,地面雕刻著大型蓮花,周邊是蓮花花瓣、水波紋和其它裝飾圖案,如同鮮艷美麗的地毯式樣子。這種形式使人很自然聯(lián)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主佛釋迦牟屁,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鮮卑族拓拔部固有的粗獷敦厚之風有所不同,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區(qū)漢民族文化的成分和當時南朝所流行的我是可愛的點點清瘦俊逸我是可愛的點點的風尚,形成了遷都洛陽后佛教造像我是可愛的點點秀骨清像我是可愛的點點的藝術(shù)形式。主佛體態(tài)修長,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翹,表情溫和,神采飄逸。服飾已脫去了云岡石窟中雙領(lǐng)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為中原地區(qū)褒衣博帶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腸紋拖在基座前部,一層一層折疊著。這種雕造風格迅速在全國流行開,成為北魏時期佛教藝術(shù)中國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
這種造像手法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許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龍門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中洞窟門內(nèi)前壁兩側(cè)下層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為孝文帝及侍從禮佛圖,南為文昭皇太后及嬪妃禮佛圖。這兩幅作品,精美絕倫,20世紀30年代被盜鑿而去,現(xiàn)分別藏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shù)博物館。
1978年,當人們拆除賓陽中洞的清代所建磚券門時,雕鑿于北魏時期造型鮮為人知的天王造像顯現(xiàn)在人們面前。朋友們請看,當時在窟門過道兩壁上發(fā)現(xiàn)的就是三頭四臂的帝釋天王和四頭四臂大梵天王浮雕。
賓陽中洞完成于六世紀中葉,它顯示了當時我國石窟藝術(shù)發(fā)展的高超水平。
伊闕佛龕之碑-----李泰與賓陽南洞 朋友們,我們現(xiàn)在所看的這塊大碑,名為我是可愛的點點伊闕佛龕之碑我是可愛的點點,由唐太宗時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文,中央令、大書法家褚遂良書丹。這通碑為目前國內(nèi)所見褚遂良楷書之最大者,字形奇?zhèn)バ忝?,是唐楷書法藝術(shù)的珍品。碑文主要記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為其母文德皇后長孫氏死后做功德而開鑿,碑文中并有大量粉飾、美化李泰之語。因此,結(jié)合太宗末年李泰與太子李承乾爭奪太子位的史實可知,李泰借為母親開窟造像做功德,實有獲得太宗好感,為自已撈取政治資本的目的和用心。需要說明的是,這通碑原應為此魏所雕的賓陽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為節(jié)省費用,竟就勢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石窟導游詞 模板15
閱讀小貼士:本模板共計4680個字,預計閱讀時長12分鐘,有145位用戶喜歡。
朋友們,歡迎大家游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玉皇洞石窟。玉皇洞石窟位于張家界城西約7公里的麻空山南壁,為清代本地鄉(xiāng)紳李京開獨資捐修。李京開又叫李五瑞,別名九洞樂,號識破生。他生于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道光乙酉年(1825年)去世,享年83歲。李先生家道殷實,富甲一方。少時勤奮讀書,頗有才華,數(shù)十年奔波仕途,但屢試不第,官場無望,于是看破紅塵,另尋安慰,請工匠,耗巨資,憑借麻空山天然溶洞,按上、中、下方位布局,巧妙構(gòu)思,開鑿成我是可愛的點點天堂我是可愛的點點、我是可愛的點點人間我是可愛的點點、我是可愛的點點地府我是可愛的點點三層共八個洞。另外,在離此約3公里的峰泉洞另鑿一洞,故有我是可愛的點點九洞樂我是可愛的點點別名。玉皇洞石窟上層為玉皇洞,人間層有玉金洞、毫筆洞、墨池洞、虎龍洞、雄獅洞、孔圣洞,地府為因果洞,八洞組成一個完整的混沌世界。居八洞之首的玉皇洞,雕有玉皇大帝神像,意為我是可愛的點點天堂我是可愛的點點至尊,統(tǒng)帥中層的我是可愛的點點人間我是可愛的點點和下層的我是可愛的點點地府我是可愛的點點,故八洞統(tǒng)稱玉皇洞。此洞于1799年動工,到1807年完成,歷時八年。洞內(nèi)雕鑿了一些歷史人物的神像以及大量詩詞匾對,不僅石雕精湛獨特,雕像神韻生動,書法遒勁大氣,而且在石窟藝術(shù)的主題構(gòu)思上,抒發(fā)了主持捐修者李京開懷才不遇、憤世疾俗、向往太平盛世的情感,鞭達了腐朽的科舉制度,對于研究清代社會和科舉制度,以及當時一般讀書人的思想情感,都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整座洞窟東西長300余米,現(xiàn)存石像19尊,石刻50多處,是我省唯一保存完好的石窟藝術(shù)群,1959年玉皇洞被列入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玉金洞)玉金洞又叫土地洞,此洞于嘉慶十二年(1807年)建成。請大家抬頭看,石壁上端坐的就是人人皆知的土地神。土地神是古代傳說中管理一個地面的神,有關(guān)人世間的修屋建房、挖土鑿石工程,都是他的職權(quán)范圍。傳說中的土地神有天門土地、地府土地、街坊土地、橋梁土地以及山神土地等。我們都知道,土地是整個人類以及世間萬物賴以生存的載體,也是一切生命之源,按照我們過去的風俗,凡動土,必擇吉日,以免犯煞;每逢大年三十吃團年飯之前,各家各戶都要拿著香紙,端上豬頭,在各自的土地廟前祭祀,感謝土地的賜與,祈求來年的豐收。李京開先生也在各洞修成之后,立此土地神以謝之。
(毫筆洞)毫筆洞又叫魁星洞。這副雕像的內(nèi)容是我是可愛的點點魁星點斗,獨占鰲頭我是可愛的點點。你看那魁星足有八尺多高,它赤足袒胸,腳踏鰲頭,左手握拳,右手舉筆,昂著仰望,飄然有騰云駕霧、直飛北上之勢。而他腳下的鰲魚則鱗斑迭迭有致,魚翅翩翩欲飛,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大家也許要問,為什么魁星的模樣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站在鰲魚頭上是什么意思?大家知道,魁星是北斗七星中前四顆星的總稱,又稱奎宿。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魁星是主宰文章興衰的神,明清之際的大學者顧炎武認為神像不能像我是可愛的點點奎我是可愛的點點而改我是可愛的點點奎我是可愛的點點為我是可愛的點點魁我是可愛的點點,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斗。故魁星神像頭部像鬼,一腳向后翹起,如我是可愛的點點魁我是可愛的點點字的在彎鉤;一手捧斗,如我是可愛的點點魁我是可愛的點點字中間的我是可愛的點點斗我是可愛的點點字,一手執(zhí)筆,意思是用筆點定中試人的姓名。鰲頭,我國唐宋時期皇帝殿前陛階上鐫刻有巨大的鰲魚,凡翰林學士、狀元和承旨官朝見皇帝時立于陛階正中的鰲頭上,故稱入翰林院為我是可愛的點點上鰲頭我是可愛的點點。這就是我是可愛的點點魁星點斗,獨占鰲頭我是可愛的點點的由來。
各位再看兩邊我是可愛的點點毫毛拔到南天月,筆陣追回北斗星我是可愛的點點的對聯(lián)和上面我是可愛的點點洞放青云我是可愛的點點的匾額。這是李京開先生隱喻自己才華過人,有應試奪魁、獨占鰲頭之凌云壯志,可惜當時不合理的科舉制度埋沒了他的才華,他只好在這些洞里施展,所以在洞口題寫我是可愛的點點洞放青云我是可愛的點點的巨大匾額以表情懷。
大家注意看,洞壁正中上方有一尊石像,這就是被古今建筑木工尊為祖師的魯班。楹聯(lián)是我是可愛的點點毫厘不外規(guī)矩,筆墨深藏準繩我是可愛的點點,匾額寫著我是可愛的點點方圓至也我是可愛的點點。表面看來是稱贊魯班工藝之所以精美高超,并為人們所尊崇,是因為他按一定的準繩尺度云辦事,實際上李京開先生巧妙借喻,抨擊當時的科考取錄不能像魯班那樣堅持嚴格的規(guī)矩和遵循一定的準繩,致使有真才實學的人不能金榜題名,得到重用,進而感嘆我是可愛的點點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我是可愛的點點也。
(墨池洞)墨池洞又叫文昌洞,建成于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洞里塑像為晉代張亞子的像,上面的匾額有我是可愛的點點文學赤膽我是可愛的點點四個字。相傳張亞子在晉做官,為人清正,忠心赤膽,文武全才,為中國神話中主宰功名祿位的神,舊時多為讀書人所祭祀。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將梓潼(東漢、西晉時地名)帝君張亞子封為我是可愛的點點輔文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我是可愛的點點,以后便合二為一稱我是可愛的點點文昌帝君我是可愛的點點,掌管人間功名祿位。李京開塑此歷史人物像,其用意大概在二。一是作為讀書人,表示自己對文昌帝君的尊崇與紀念;二是憧憬當時能有象文昌帝君這樣的人掌管科考祿位,讓那些真才實學的讀書人有顯露自己才華并得到重用的機會。然而這一切都是幻想文昌不復再世,功名也完全無望。他在文昌帝君石像兩側(cè)題聯(lián)嘆息:我是可愛的點點淡墨題名固是文章蓋世,丹池變化無非祖德驚天我是可愛的點點。一方面炫耀自己才華出眾,另一方面又自我解嘲,認為屢試不第是因為沒有驚天的祖德。
再請大家仔細瞧瞧,為什么石壁上有幾副對聯(lián)只刻上聯(lián)而沒有下聯(lián),磨平的石碑上也不刻詩文?不知是李京開先生當時思盡才竭還是有意戲考后輩?您如果詩興大發(fā)的話,能不能賦詩答對,續(xù)寫下聯(lián),留下自己的感慨呢?
(雷電洞)洞名雷電,是指玉帝以雷鳴閃電代言。您看,那位頭戴金冠、身穿龍袍的就是主宰乾坤世界的玉皇大帝。他手持乾坤帶,神態(tài)威然,端坐正中。周圍有青藤綠樹,奇花異草。有時云霧繚繞,紫氣升騰,站在上面,俯瞰人間,看那田園村莊,錯落有致;道路縱橫,人來車往;如置身于幻境之中,有飄然登天之感,仿佛一下子由凡夫俗子變成了仙風道骨。
朋友們,幻境終歸只是幻境,這天堂還是留給玉皇大帝享用,讓我們腳踏祥云,趕快回到人間人間去領(lǐng)略那里的無限風光吧!
(虎龍洞)這座洞成于嘉慶七年(1802年),洞里塑有上古時間中國最古老的四個歷史人物唐堯、虞舜、后稷和皋陶。在我是可愛的點點巍巍蕩蕩我是可愛的點點匾額下的唐堯。傳說他是父系氏族社會后期的部落聯(lián)盟領(lǐng)袖,歷史上稱為唐堯。他曾設(shè)官吏掌管時令,制定歷法。唐堯為人賢德,因他的兒子丹朱不肖,他不愿兒子作自己的接班人,于是廣泛征求天下民眾意見,推選出舜為其接班人。堯?qū)λ催M行三年考核以后,便讓舜接任職務(wù),行使權(quán)力。唐堯去世后,百姓哀痛不已,如喪考妣。在我是可愛的點點遍地書香我是可愛的點點匾下的是虞舜,姓姚,有虞氏,名重華,歷史上稱虞舜。舜繼位也效法堯的榜樣,廣泛聽取人民意見,挑選賢人治理民事,選拔治水有功的禹為接班人。據(jù)說后來被禹所放逐,死在南方的蒼梧。在我是可愛的點點高天粟滿我是可愛的點點的匾下的塑像是后稷,他是古代周族的始祖,關(guān)于種植各種糧食作物,曾經(jīng)在堯舜時代做過農(nóng)官,教民耕種。他發(fā)明種麥種稷,他的功績在于使中國從古代游牧生活轉(zhuǎn)向定居的農(nóng)業(yè)生活,具有劃時代意義。在我是可愛的點點靜靜安安我是可愛的點點匾下的石刻像是皋陶,他也是舜的臣子。大禹繼承舜帝位以后,皋陶被選為禹的繼承人。皋陶死,禹又推舉皋陶的兒子伯益作繼承人。后來禹的兒子奪伯益之位而自立,禪讓制度從此結(jié)束。傳說皋陶在舜時主管刑法典獄之事,相當我們現(xiàn)在的司法部長。李京開先生在洞里雕鑿我國古代四大賢人像是什么意思呢?我們考證分析,除了對他們的崇敬與追念,還借以表達李先生本人對太平盛世的向往。他希望有一個像唐堯那樣賢德的君王掌管國家大事,并且帝位不傳給不肖子孫,而讓與賢德之人,于國于民,恩德浩蕩;要形成普遍的讀書風氣,遍地書香,使人們思想開化,通曉事理,象虞舜那樣品德高尚、才華出眾的人能選拔重用,為人民建立功勛;要有一個像后稷那樣富于創(chuàng)造、大有作為的人主管農(nóng)業(yè),以致我是可愛的點點高天粟滿我是可愛的點點,年五谷豐登;要有一個象皋陶那樣正直無私、執(zhí)法森嚴的人管理治安、刑法,讓人們遵紀守法,安居樂業(yè)。這樣,就會出現(xiàn)一個我是可愛的點點靜靜安安我是可愛的點點的社會秩序和理想世界。
朋友們,在虎龍洞我們穿越幾千年的歷史,與遠古時代的四大賢人進行了對話,現(xiàn)在我要帶各位到雄獅洞與鑿洞的主人李京開先生交流溝通了。
(化寒洞)又叫獅子洞。下面石壁上端坐的就是以守錢為恥、傾其家財鑿修玉皇洞石窟的主人李京開先生。您看他頭無官帽,腰無官帶,全然布衣秀士的打扮,兩手撫膝,神態(tài)安祥。上面書寫我是可愛的點點不亦樂乎我是可愛的點點的匾額,兩側(cè)是我是可愛的點點化育嶄巖作屋,寒涼旭日為爐我是可愛的點點的對聯(lián)。知道了他個人的經(jīng)歷,從石像那怡然自得的神情中和兩側(cè)的對聯(lián)里不難看出,這是他識破紅塵、避世炎涼的真實情感的寫照。修洞塑像,自得其樂。同時李先生又在自己塑像的右側(cè)雕鑿了這只昂首挺立、栩栩如生的雄獅,以表明他不屑與凡俗人為伍,而愿與象征歡樂吉祥的獅子結(jié)伴,進而告訴后人,他的愿望和理想雖然在他所處的時代不能變成現(xiàn)實,但他的雄心壯志將如獅子的氣質(zhì)永留人間。
(孔圣洞)這是人間層里最末的一個洞窟孔圣洞。洞正中刻有我是可愛的點點大成至圣先師孔子之牌位我是可愛的點點的石碑。誰都知道,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孺家的創(chuàng)始者。他的觀點、學說對后世的影響極大,自漢以后一直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到現(xiàn)在還有很大的實用價值。李京開先生盡管多次赴考應試都未金榜題名,但他對孔子卻是十分尊崇的。他認為尊崇孔子的學說不僅是為讀書識禮,而且對于社會發(fā)展和人類進步都至關(guān)重要。所以他留在洞里的對聯(lián)寫道:我是可愛的點點鳶飛自起金桃樹,豹交誰離玉桂根我是可愛的點點。鳶就是老鷹,老鷹之所以能夠高飛,總離不開卵化哺育它的金桃樹;豹交成虎,也少不了這珍貴的桂根。李京開先生以此借喻:孔子的學說能教化人,使小人變成君子,象能使鷹飛豹交的金桃樹和玉桂根那樣,是人類繁榮進步、社會發(fā)達興旺的根本所在。
(因果洞)游了我是可愛的點點天堂我是可愛的點點、我是可愛的點點人間我是可愛的點點,現(xiàn)在來到我是可愛的點點地府我是可愛的點點。請大家抬頭看,洞兩旁的對聯(lián)是我是可愛的點點因為善因為惡總記生前,果報祥果報殃分還死后我是可愛的點點。上面匾額為我是可愛的點點今來善惡我是可愛的點點。按照李京開先生的意思,今來善惡終有報。他奉勸人們嫉惡揚善,行為端正,否則,死后將有因果報應,受到懲罰。因果洞共有三尊石像。洞內(nèi)數(shù)十米高的穹頂陰暗處正襟危坐的就是所謂閻王了,你看他頭戴烏紗,身著蟒袍,手執(zhí)生死簿,威然冷峻,不可冒犯。下首兩邊石壁侍立牛頭、馬面兩個鬼使,約有三米多高,左面牛頭,手拿刑具,怒目而視;右側(cè)馬面,高舉鐵鏈,兇神惡煞。兩旁對聯(lián)寫道:我是可愛的點點生因不信牛頭相,死果方愁馬面拿我是可愛的點點。置身此地,真像走地了地獄,陰森可怖,寒氣逼人,令你心驚膽顫,毛骨悚然。
女士們、先生們,玉皇洞石窟群至此游覽完畢。綜觀整個石窟,它所反映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其藝術(shù)風格也各臻其妙。它將文學、雕塑、石刻、書法等各種藝術(shù)溶鑄造于一爐,生動地反映了李京開先生的思想情感,理想追求以及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石窟導游詞 模板16
閱讀小貼士:本模板共計283個字,預計閱讀時長1分鐘,有206位用戶喜歡。
安徽的朋友這邊來!大家好,我是本次帶你們游玩洛陽龍門石窟的導游,你們就叫我焦導吧?,F(xiàn)在我們正在前往龍門石窟的路上。龍門石窟在20__年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接下來我?guī)銈內(nèi)バ蕾p它的真面目。
龍門石窟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它位于龍門山系的熊耳山上,那兒有許多斷裂的巨大石塊,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創(chuàng)造出這么多尊佛像。龍門石窟現(xiàn)在有窟龕2345個,佛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3600多塊,就連佛塔都有60多座,可是中國三大石窟藝術(shù)寶庫之一哦。
自古以來,龍門石窟都為帝王游幸、文人薈萃之地,這在雕刻史上很了不起的哦!但是現(xiàn)在很多尊佛像的面目已經(jīng)被破壞的殘缺不堪,所以請大家愛護文物,不要往護欄里鉆。
石窟導游詞 模板17
閱讀小貼士:本模板共計327個字,預計閱讀時長1分鐘,有281位用戶喜歡。
中寧石空寺石窟位于中寧縣城北15公里處,原有大佛洞、臥佛洞、觀音洞、龍王洞、靈光洞等石窟,石窟前建有寺院,寺院中還有各類神佛塑像。但是由于這里是騰格里沙漠的南緣,風沙大,加上在晚清時期社會動亂,寺院荒廢,石窟逐漸被流沙埋沒。到了20世紀40年代末,僅存一個俗稱“九間無梁洞”的石窟和洞前的寺院了。
九間無梁洞窟室寬敞宏大,深7.3米,寬12.5米,高20多米。里壁并列著三個佛像,東西兩邊各置佛壇。雖然造像已殘損,但這些明代的彩塑仍然顯得非常精致;壁面有彩繪的佛教故事,窟頂有彩繪圖案,描繪細膩??荚嚧笳?/p>
石窟始建于何時,有待考察。而明代有“元故寺”的稱謂,說明石空寺起碼在元代就有了。現(xiàn)在,經(jīng)過十多年的挖掘,清除淤沙,大部分的石窟和寺院遺址已重見天日。
石窟導游詞 模板18
閱讀小貼士:本模板共計473個字,預計閱讀時長2分鐘,有255位用戶喜歡。
云岡石窟位于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余軀,為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shù)寶庫。下面是關(guān)于云岡石窟導游詞作文!
云岡石窟導游詞
大家好!我叫季君予,現(xiàn)在就由我來給大家當導游,今天我們將要游覽的是云岡石窟,他已經(jīng)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請大家在游覽時不要在石頭上亂寫亂畫。
進了大門,我們可以看到在一些大石頭上雕刻的佛像,但因為時間過得太久,又刮風又下雨,石頭已經(jīng)開始風化,漸漸的看不清了。
云岡石窟的佛像是最為有名的,最小的只有兩公分那么大,而最大的卻又十七米高,大家很吃驚吧!十七米大約有十四個小朋友那么高呢!
云岡石窟有主題突出的佛教浮雕,有精雕細刻的裝飾紋樣,還有栩栩如生的樂舞雕刻,生動活潑,琳瑯滿目。
你們相信嗎?這里大大小小的佛像大約有五萬一千余尊修,見多不容易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風沙漫天,寒冷刺骨的塞外北低,不知有多少工匠損命于此。
快到中午了,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一個小時,一會大家在這里集合!
石窟導游詞 模板19
閱讀小貼士:本模板共計2853個字,預計閱讀時長8分鐘,有125位用戶喜歡。
云岡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里?,F(xiàn)存主要洞窟45個,計1100多個小龕,大小造像 51000余尊,它是我國規(guī)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shù)寶庫。1961年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云岡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齊鑿的。北魏經(jīng)歷了“太武滅佛”、“文成復法”。文成帝和平年間(460--465)云岡石窟開始大規(guī)模營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 524)建成,前后計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曇曜主持,“于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F(xiàn)第16至20窟就是“曇曜五窟”。現(xiàn)存洞窟大部分鑿于太和十八年( 494)遷洛前。據(jù)《水經(jīng)注》記載,當時“鑿石開山,因巖結(jié)構(gòu),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日新眺”。
云岡石窟雕刻在我國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氣魄雄偉、內(nèi)容豐富多彩見稱。最小的佛像 2公分。最大的高達17米,多為神態(tài)各異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樣的仿木構(gòu)建筑物,有主題突出的佛傳浮雕,有精雕細刻的裝飾紋樣,還有栩栩如生的樂舞雕刻,生動活潑,琳瑯滿目。其雕刻藝術(shù)繼承并發(fā)展了秦漢雕刻藝術(shù)傳統(tǒng),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藝術(shù)的精華,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對后來隋唐藝術(shù)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我國藝術(sh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國與亞洲國家友好往來、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云岡第五、六窟在云岡石窟群中部,為孝文帝遷洛前約465--494年開鑿的一組雙窟。廟前有清順治八年(1651)建造的五間四層木樓閣,朱紅柱欄,琉璃瓦頂,頗為壯觀。第五窟開作橢圓形草廬形式,分前后室。后室北壁本尊為釋迦牟尼坐像,高17米,為云岡最大的佛像,外部經(jīng)唐代泥塑重裝??邇?nèi)滿雕佛龕造像??呶鱾?cè)刻有兩佛對坐在菩提樹下,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yōu)美。第 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shù)亩臃叫嗡?,高約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層出檐小塔,馱于象背上??咚谋跐M雕佛、菩薩、羅漢、飛天等造像??唔斢腥T天及各種騎乘,令人目不暇接。環(huán)繞塔柱四面和東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內(nèi)容連貫,構(gòu)圖精巧。此窟規(guī)模宏偉,雕飾富麗,內(nèi)容豐富,技法精煉,是云岡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藝術(shù)匯集的大檢閱。
云岡第七、八窟位于云岡石窟的中部,為一組雙窟,是云岡石窟第二期開鑿較早的石窟。七窟前現(xiàn)存的木構(gòu)建筑,是清順治八年(1651)修建。七、八窟平面均為長方形,窟內(nèi)布局上下分層,左右分段。七窟后室北壁上層天幕龕的中央,雕一交腳彌勒菩薩像,坐于獅子座上,左右備一倚坐佛像,邊為二脅侍菩薩。內(nèi)容仍為三世佛,且出現(xiàn)了造像組合。下龕為釋迦、多寶二佛并坐像。壁與窟頂相接處雕一排伎樂人像,各執(zhí)樂器演奏。東西兩壁對稱開鑿,壁與頂部相接處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層雕有八個不同的佛龕。南壁鑿有一門一窗,左右兩側(cè)各雕四個佛龕。門窗間有六個供養(yǎng)人和伎樂天人像。明窗內(nèi)雕菩薩和禪定比丘。內(nèi)拱內(nèi)雕力上、護法天王和飛天。頂部分格雕平棋,中為團蓮,周雕飛天,把整個窟頂裝飾得花團錦簇。第七、八窟與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內(nèi)容、造像構(gòu)成、題材等方面出現(xiàn)了諸多變化,從中折射出北魏社會變革的洪流。
曇曜五窟現(xiàn)編號第16--20窟,是由曇曜和尚主持開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云岡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據(jù)《魏書?釋老志》載:“和平初,……曇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zhèn)?,冠于一世?rdquo;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為楷模,雕http://www.100ksw.com/刻五尊大像。這五窟規(guī)模宏大,氣魄雄偉。形制上共同特點是外壁滿雕千佛,大體上都摹擬橢圓形的草廬形式,無后室。造像主要是三世佛(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主佛形體高大,占窟內(nèi)主要位置。
第16窟本尊釋迦立像高13.5米,而相清秀,英俊瀟灑。第17窟正中為菩薩裝的交腳彌勒坐像,高15.6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
第18窟本尊為身披千佛袈裟的釋迦立像,高15.5米,氣勢磅礴;東壁上層的眾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嫻熟。第19窟本尊為釋迦坐像,高16.8米,為云岡第二大造像。第20窟為露天造像,正中為釋迦坐像,高13.75米,為云岡石窟的代表作,面都半圓,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兩肩齊挺,造型雄偉,氣勢渾厚。
云岡五華洞位于云岡石窟中部的第 9--13窟。這五窟因請代施泥彩繪而得名。第 9、10窟為一組前后室結(jié)構(gòu)的雙窟,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太和十三年竣工,遼代曾在此興建崇福寺。兩窟平面近方形。前定南壁鑿成八角列柱,東西壁上部雕出三間訪木構(gòu)建筑的佛龕,余壁滿雕佛像、飛天。后室窟門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釋迦佛。第10窟主像是彌勒。后室門拱內(nèi)外兩面有精雕圖案花紋,結(jié)構(gòu)嚴謹,富于變化。第11--13窟是一組,具有前后窟的第12窟為中心窟。11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開龕造像,除南面上龕為彌勒外,均為釋迦立像。東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 483)造像題記,是研究云岡開鑿史的重要資料??邧|北有太和二十年( 496)銘龕和七佛立像。第12窟前正室和東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間仿木構(gòu)建筑屋形佛龕,前列兩柱,洞開三門,窟頂?shù)裼屑繕诽欤殖峙藕?、琵琶、橫笛、束腰鼓等樂器,是研究音樂史的重要資料。第13窟本尊是交腳彌勒菩薩,高約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產(chǎn)生了力學作用,又兼具裝飾效果。南壁上層的七佛立像和東壁下層的供養(yǎng)天人,皆為窟中精品。東壁佛龕形制各異。五華洞雕飾綺麗,豐富多彩,是研究北魏歷史、藝術(shù)、音樂、舞蹈、書法和建筑的珍貴資料,為云岡石窟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云岡東部窟群,指云岡石窟東端1--4,均為塔洞。第1、2窟為同期開的一組,鑿于孝文帝遷洛前,窟內(nèi)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四面開龕造像。第一窟主像是彌勒,塔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像,上層雕釋迦像。浮雕五層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資料。第二窟是釋迦像,塔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像,上層雕三世佛。兩窟南壁窟門兩側(cè)都雕有維摩、文殊。第三窟為云岡石窟中規(guī)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jīng)樓??叻智昂髢墒?。前室上部左右各雕一塔,中雕方形窟室,主像為彌勒,壁面滿雕千佛。后室南面兩側(cè)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農(nóng)紋流暢的一佛三菩薩。坐像高約10米,二菩薩立像高6.2米。從風格和雕刻手法上看,很可能是初唐時的作品。第四窟風化水蝕嚴重,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年間銘記,是云岡石窟現(xiàn)存最晚的銘記。
云岡西部窟群包括云岡石窟西部第21至45窟,以及一些未編號的小窟小龕。大多屬于北魏太和十八年( 494)以后的作品。其特點是不成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為補刻的小龕多。造像多為瘦骨清相,衣紋下部褶紋重疊,神態(tài)文雅秀麗,藻井中飛天飄逸灑脫,具有濃厚的漢化風格,與“龍門期”雕刻十分接近。其中第38窟北壁“幢倒樂神”浮雕,是研究北魏雜伎的形象資料。
第39窟中心五層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間,六柱,柱頭上斗拱承托出檐,天平座,每層間闊高度皆小于下層,穩(wěn)重雋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資料。第40窟整體布局巧妙地運用裝飾藝術(shù),使洞窟格式、構(gòu)圖既有規(guī)律,又有變化,提高了石窟藝術(shù)的格調(diào)。
石窟導游詞 模板20
閱讀小貼士:本模板共計2511個字,預計閱讀時長7分鐘,有275位用戶喜歡。
大家好,孔夫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正是懷著這種心情來接待各位朋友的到來的。
洛陽,是中外聞名的歷史名城。她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跡。為使各位來賓在洛陽期間能對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跡有進一步的了解,在乘車去景點參觀的途中,我將洛陽的歷史及龍門石窟的大致情況,向大家做簡單的介紹。洛陽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的南岸。因地處洛河北岸而得名,意為洛水之陽。
洛陽在歷史上曾是眾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稱“九朝古都”。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洛陽曾長時間地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經(jīng)濟的中心。今天,我們?nèi)⒂^的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便是眾多的文物古跡之一。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qū)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崗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shù)寶庫。
龍門,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稱“伊闕”,香山(東山)與龍門山(西山)東西對峙,伊水從中流過,形成一座壯麗的門闕。后因處于隋唐帝國之南,又稱龍門。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貯藏食物和東西。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繪動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并作為佛教信徒、僧侶禮佛和修行的場所,卻是在古印度興起佛教后出現(xiàn)的。
由于山林的幽靜、神秘、石窟的冬暖夏涼,依山雕鑿石窟比用磚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現(xiàn)了集建筑、繪畫、雕鑿藝術(shù)之大成的石窟寺。這種石窟寺藝術(shù),隨著僧侶的傳教活動傳入我國的邊疆和內(nèi)地,同我國民族特點和傳統(tǒng)的各種藝術(shù)技法風格融合交匯,成為我國的一種特有的雕刻、彩繪工藝。我們今天要看的龍門石窟就是我國眾多寺群中的瑰寶之一。
龍門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說的有利條件外,還有個不可忽視的自然條件。伊水兩岸的山崖都屬于古生代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石灰?guī)r層。其石質(zhì)堅硬、結(jié)構(gòu)緊密,不宜風化和大面積脫裂,很適合于藝術(shù)造像,與其他砂巖石相比,有著宜于保存的有利條件。
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是繼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崗石窟之后由皇室開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于北魏太和年間,先后歷經(jīng)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規(guī)模、有效率的營建約計150年左右,分別出現(xiàn)在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約占110年左右)時期。龍門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星羅棋布的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 龍門石窟造像,既是歷代勞動人民和藝術(shù)家無窮智慧和血汗的結(jié)晶,又是外來文化和我國文化結(jié)合而成的一朵奇葩。這些雕刻匠師,承擔著為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卻又大膽地突破了宗教和禮教的“儀軌”束縛。在雕刻過程中融進了大量的現(xiàn)實生活,活生生表現(xiàn)了各種人物造像的動人情景。如喜悅、慈祥、威嚴、矜持、苦痛,以至作為至高無量主宰的佛之莊嚴肅穆,脅侍人和供養(yǎng)人的虔誠寧靜,無一不是藝術(shù)家們對現(xiàn)實的“人”的深刻觀察,運用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jié)合的表現(xiàn)手法,加以高度概括集中的結(jié)果。真可謂是在雕刻藝術(shù)上將佛祖和人表現(xiàn)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構(gòu)思布局的完整,氣勢的貫注,整體的堅實有力,性格變化的多樣,面部表情的生動逼真,衣紋線條的流暢優(yōu)美等等,更是在千百年藝術(shù)實踐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大量借鑒外來文化,在技法、風格上精心創(chuàng)造、大量創(chuàng)新、突破傳統(tǒng)、刻意經(jīng)營的結(jié)果。富有才華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設(shè)計藝術(shù)家,面對光禿的懸崖峭壁,運用著簡單的錘鑿,雕出如此巍峨壯觀又精工細致的群體佛像,這在當時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工具十分落后的條件下,確實令人嘆為鬼斧神工。
龍門石窟象一個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大博物館,為我國的歷史、宗教、文化、藝術(shù)、醫(yī)藥等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已來到了龍門石窟,現(xiàn)在請大家下車,跟我走,去參觀石窟。在參觀石窟的過程中,我給各位朋友重點講解一下龍門石窟種的幾個主要洞窟。
(在潛溪寺)
這是潛溪寺,它是我們進入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石窟。潛溪寺洞高、寬9米多,進深近7米,建于唐代初期,距今約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地下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據(jù)說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過別墅。清代時洞外修建有木構(gòu)窟檐等建筑物,所以又稱“齋拔(fú)堂”??邇?nèi)洞頂漕進為一朵潛刻大蓮花,洞內(nèi)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額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tài)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兩側(cè)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tài)文靜,與主佛造像為龍門石窟唐代石雕中最優(yōu)美的兩尊。洞內(nèi)前側(cè)兩壁各雕一護法天王,高顴大目、體魄雄壯、孔武有力、身披銷甲,是唐代高級武將的形象。踩在腳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動傳神。
(在賓陽洞)
我們通過潛溪寺后,在路旁右側(cè)有一敞口石龕,正壁上嵌有一塊宋代陳挎寫的“開張?zhí)彀恶R,奇逸人中龍”草書石匾。這是北宋道士陳傳所書。那末,陳傳又是神末人呢。他是一個仕途落魄,以隱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賞識的傳奇式人物,先后在武當山、華山等地修煉。我們看過石匾,南行數(shù)十步,進入一座幽靜的院落,院中有并排坐西向東三座石窟,即賓陽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稱)。以中洞為代表,中洞在北魏時稱靈巖寺,明清以后才改稱賓陽洞,傳說是根據(jù)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之字(洞賓)和號(純陽)的末兩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從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00年開始雕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3年6月完工,歷時達24年之久,用工802366個。賓陽三洞我們還可以理解為“尋為賓陽蓋寅賓日出之義”,即朝陽或向陽之意。雖賓陽洞耗費工時金錢如此之多,但三洞的全部工程并未結(jié)束。延昌四年,就是公元515年宣武帝崩。年僅7歲的孝明帝(元詡)即位,其政權(quán)實握在他母親胡太后手中,由于宮廷發(fā)生內(nèi)亂,故賓陽的雕刻工作實際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經(jīng)營的大型洞窟—賓陽三洞,實際上只完成了一個賓陽中洞。而南北兩洞則由以后的隋唐兩朝完成的。賓陽三洞是由三個朝代雕刻成的,所以所雕的佛像在造型和表情上各有不同。那末如何辨別呢?請大家跟我來,我先從賓陽中洞給各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