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各位分享柏拉圖名言當尖銳的批評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柏拉圖對話篇,柏拉圖對話片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本文導讀目錄:
8、柏拉圖:這個世界就這么不完美,你想得到些什么,就不得不失去些什么
柏拉圖對話篇,柏拉圖對話片
智慧必須有一種更神圣的品質,這種品質永遠不會失去效力。但由于方向不同,要么有用有益,要么無用有害。應該強迫那些有良好稟賦的人獲得我們認為是最偉大的知識,讓他們看到‘善’,幫助他們不斷前進。-柏拉圖
智慧有更神圣的品質,永遠不會失去效力?!@句話沒錯!但由于其方向不同,——這句話是有問題的;智慧還有方向嗎,還會有益有害嗎?
智慧可能是無用的,有害的,但能稱之為智慧嗎?如果是智慧,那一定是簡單易懂,每個人都能看得懂的。只有天賦異稟的人才可以接受?非要裝逼!
“智慧”沒有明確的概念,可以是東方的,也可以是西方的。那么,什么是好的稟賦呢?準確嗎?接下來,“我們認為最偉大的知識”——“我們”認為,“他們”認為?“使見善成為可能”——這種“善”難道不是有方向性的嗎?——“我們”認為好的,“他們”能認為“好”嗎?
從一開始,偉大的希臘哲學的一些根本概念就是混亂的,在接下來的幾千年里,人類永遠無法統(tǒng)一正確的那個——其證明就是幾千年來無休止的戰(zhàn)爭——甚至有人委婉地稱之為世界就是這樣,戰(zhàn)爭與和平就是法律!另外,所謂的哲學并不能為不斷涌現(xiàn)的新發(fā)現(xiàn)辯護!所以這幾年不客氣的說:哲學死了!
其實哲學不會死,智慧也不會死。人類在呼喚人類的共識!人類一定能達成共識!因為世界一直都在那個正確的軌道上,一刻也沒有停止過。而眾生,人!也是用在里面,一刻也沒有停過!
柏拉圖思想摘錄,柏拉圖及其思想
他也不完美。除了他的一些偉大的思想,柏拉圖也有一些思想未能經(jīng)受住時間的考驗。接下來,我們簡單介紹一下柏拉圖思想的精華和糟粕。
鉻:特德
柏拉圖的概念論,對柏拉圖的理解
我們翻閱任何一本介紹柏拉圖的書,幾乎都能看到懷特海對他的贊美:
歐洲哲學傳統(tǒng)最沒有爭議的普遍特征是,它包括一系列對柏拉圖的腳注。
然而,對于初學者來說,柏拉圖的著作不僅艱深,而且荒誕不經(jīng),常常給讀者留下如下困惑:蘇格拉底是誰?為什么柏拉圖本人從未直接出現(xiàn)在對話錄中?為什么著名的修辭學家在“蘇格拉底”面前失敗,如果他們自始至終不服從諾諾,或者經(jīng)過一些質疑?“蘇格拉底”反詰和修辭學有什么關系?……
比如在《提琴》中,蘇格拉底唯一一次提到柏拉圖的名字是這樣的——蘇格拉底在被處死前環(huán)顧四周,沒有看到柏拉圖,就說:“我相信柏拉圖病了?!比缓笏归_了一場關于靈魂不滅的討論,給出了6個證明,得到了觀眾的認可,但實際上沒有一個是成立的。
對于很多類似的論證漏洞和邏輯矛盾,我們經(jīng)??梢月牭饺N解釋:
首先是普通人的簡單想法。他們把這一切都歸咎于柏拉圖自身的不成熟和歷史局限性,甚至宣稱柏拉圖的靈魂轉世說是廉價的神秘主義,是超越哲學思考的宗教信仰。
二是來自德國浪漫派的解讀。這種解釋不僅深刻影響了歐美的主流思想,也在中國贏得了市場。他們把柏拉圖著作中的蘇格拉底理解為一種生活方式:人注定無法獲得智慧,但真正的哲學家會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永遠“在路上”——在追求不可能的智慧中,他們會對智慧做出無限趨近。
三是著名的施特勞斯學派的解讀。這是一種類似于中國經(jīng)典的理論:他們意識到,解讀一部哲學著作的正確方式,往往是找到其中的“謬誤”,然后反思自己的解讀。他們試圖通過仔細選擇對話中的詞語來還原一個完整的柏拉圖或蘇格拉底。
然而,這三種論述都依賴于這樣一種假設,即柏拉圖在他的對話錄中注入了他所有的哲學思想,或者至少在這些文本中留下了足夠多的關于其理論核心的線索。但是這個假設一定是真的嗎?
讀過《理想國》的人都會面臨這樣一個尷尬的局面:當格勞孔問蘇格拉底至善是什么時,蘇格拉底避免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用太陽的比喻來闡述至善之子。當格勞肯再次提出要求時,蘇格拉底干脆拒絕了,認為格勞肯不能“再跟著我了”。在探索烏托邦核心的道路上,蘇格拉底竟然“半途而廢”!這實在讓人無法接受。
但是如果我們讀過下面的話,這個問題可能就不再是問題了:
.......所以,沒有一個理性的人敢把自己辛辛苦苦學來的知識托付給這些不靠譜的語言工具(文字作品),更不敢讓那些知識遭受文字文字的命運。(書信。七,343a)
如果我們足夠仔細,我們可以注意到柏拉圖不止一次地表達了他對書面文本的不信任,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七封信中的這段話:
至少,我自己沒有任何關于那些東西(最好的)的作品,以后也不會有。
也就是說,柏拉圖承認《理想國》或其他對話錄根本不包含它的最高理論。如果是這樣的話,前面提到的三種解釋都將面臨嚴峻的考驗。
但是,如果就此止步,顯然是不盡如人意的。所幸的是,盡管柏拉圖本人并沒有把他的付梓核心理論放在眼里,但他生前在書院里傾注了大量的心血與學生進行討論,我們有理由相信,面對這些精心挑選的“辯證法者”,柏拉圖曾經(jīng)口頭闡述過他的核心理論。事實上,我們可以從亞里士多德為首的學院派學者的著作中找到亞里士多德理論中缺失的拼圖。這些謎題的交匯是如此完美,以至于誕生了一種全新的解釋——圖賓根學派:將對話和未完成的文學理論結合起來完整呈現(xiàn)柏拉圖體系的解釋。
以柏拉圖學說的核心——至善為例,《理想國》中缺失的解釋出現(xiàn)在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中——“善是一!”
“感性事物——數(shù)學對象——觀念”的順序從低到高延續(xù):觀念之上是數(shù)字,數(shù)字之上是“一”和“不定二”。這一點可以從柏拉圖的同一律來推斷,即從命題1: A可以獨立于B而存在,命題2: B只能通過A而存在,結論1: A比B更根本,觀念需要數(shù)來成立——在希臘文和英文中,觀念都是可數(shù)名詞,“一”觀念或多個觀念。但是,數(shù)字沒有思想也可以存在,所以數(shù)字比思想更根本。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數(shù)不是具體的數(shù),也不僅僅是可以隨意運算的數(shù)學對象,而是——用康德的話說——“先天綜合”數(shù),是唯一的、永恒的、獨立于經(jīng)驗的數(shù)。以3為例,它“就是它自己,一個剛好在2和4之間的數(shù)”。(柏拉圖的原始論最早發(fā)表于p274)在古希臘,0不是一個數(shù)——0什么都不是,而在柏拉圖那里,1不是一個數(shù)——每一個數(shù)都是唯一的,而且是“1”——1是數(shù)的原因、理由和形式。但如果彼此分開,1就不能產生其他數(shù),于是柏拉圖引入了2,然后用二元論的方式闡述了他的形而上學體系的核心:第一個數(shù)是由“變2”的不變1(形式原因)規(guī)定產生的(物質原因,不是數(shù)2,而是一種不確定性,如大-小、長-短、多-少等。).在這里,第二是變化的、非理性的惡,第一是不變的、理性的善——“善是一”。然后通過辯證法,數(shù)產生了它自己的副本,也就是觀念,剩下的就是理想國里的數(shù)學對象和感性的東西,人們非常熟悉。
經(jīng)過這一番“往返原點之旅”,我想我們已經(jīng)清楚地看到了圖賓根學派解釋的合理性、流暢性和完整性——至于關于圖賓根學派的一些問題,還是留到后面的部分來回答吧——同時也擺脫了一般人對柏拉圖的誤解,認識到了德國浪漫派“不可知”解釋的缺陷,認識到了給學派一個短距離的弊端。接下來,我們可以根據(jù)這個解釋來解釋其他問題,尤其是關于辯證法的部分。
自叔本華、尼采、克爾凱郭爾、波普爾等現(xiàn)代學者對辯證法展開了猛烈的抨擊,以至于在現(xiàn)代人看來,辯證法幾乎成了詭辯和無恥的代名詞。當然,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實際上是惡意曲解),現(xiàn)代極權國家(如紅色高棉統(tǒng)治下的柬埔寨)高舉辯證法的大旗,同時相應地為自己的專制現(xiàn)實辯護。在“辯證法”面前,所有的原則都失去了效力,所有的罪行都找到了借口,最后演變成了權力的叢林法則。而且即使在情感上,“永遠講道理”的辯證法也足以讓大多數(shù)人敬而遠之。所以,要討論柏拉圖的辯證邏輯,首先要明白柏拉圖所謂的辯證法是什么。
辯證法最早是由柏拉圖提出的,它的希臘語意思相當于守恒,即會話。作為一種尋求真理的方法,它對應于簡單地檢驗事實,然后根據(jù)形式邏輯進行推導,它通過“兩種對立解釋之間的批判性對抗”來尋求真理。(《蘇格拉底傳》,A.E .泰勒,p81)
通過柏拉圖的對話錄,我們可以看到,柏拉圖眼中的修辭學家并沒有真正掌握作為真正修辭學的辯證法——最明顯的原因是,雖然他們像蘇格拉底一樣試圖用修辭來控制局面,但他們的“智慧”只夠迷惑大眾,卻無法得出任何有價值的結論,因為他們自己并沒有“知識”,也就是對靈魂有益的知識。因此,即使他們成功地控制了談話,他們也不知道如何通過修辭達到完美。他們只能為了反駁而反駁,為了論證而論證。他們徘徊在“一”與“多”之間,卻無法邁出辯證法中至關重要的一步:確定“中介”的數(shù)量。柏拉圖的辯證法要求辯證法者“通過在數(shù)的基礎上推導出來的、以‘統(tǒng)一’為標志的、逐漸上升或下降的東西,獲得正確的認識”。(《柏拉圖的原始論》剛從p363開始)正是在這一點上,柏拉圖區(qū)分了一般意義上的辯證法者和修辭學者。也正因為如此,詭辯家在談話中總是被蘇格拉底牽著鼻子走。而且很明顯屬于現(xiàn)代極權政府的哪一種喉舌。
過去質疑柏拉圖辯證法的一個很重要的論點是,他自己對善一無所知——因為他在《理想國》中回避回答這個問題。但是,根據(jù)圖賓根在上一篇文章中的解釋,這個論點是站不住腳的。
至此,我們已經(jīng)為回答本文開頭提出的“靈魂不滅”的問題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我們必須把這六個論點納入柏拉圖理論的整體背景中來討論,即作為形而上學(二元論)、倫理學(善為一)和方法論(辯證法)統(tǒng)一的理論體系。
在柏拉圖的對話錄中,靈魂是“我們內在的東西,因此我們被稱為聰明或愚蠢,好或壞。”由此可見,柏拉圖的“靈魂”不同于俄耳甫斯的精神,并不是雅典人所理解的鬼魂。但是到底是什么呢?為什么會不朽?我們還是很難理解。
但是,一旦我們從整體上理解了柏拉圖的理論,我們就很容易理解這個解釋:“(靈魂)作為人與人之間神圣的一部分的作用,就是認識和理解事物的本來面目,尤其是認識善惡,并據(jù)此指導人們的行為?!?《蘇格拉底傳》,A.E .泰勒p72)對個人來說,靈魂是一,而不確定的神圣理性是二。萬物的理性思考是必然的,不朽的,永恒的,所以靈魂是不朽的。
現(xiàn)在,通過柏拉圖對圖賓根的解釋,我們已經(jīng)回答了本文開頭提出的幾乎所有問題,除了蘇格拉底是誰?為什么柏拉圖本人從未直接出現(xiàn)在對話錄中?“我之所以把這兩個問題放在最后,是因為我不想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但在給出理由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圖賓根學派。
從圖賓根學派的基本觀點,即柏拉圖的作品不是一個整體,而是需要與未完成的文學理論結合成為一個整體,必然會導致這樣的認知,即柏拉圖的作品是其理論的一部分,而不是簡單復述蘇格拉底生前的言行,對話中的“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面具,而不是歷史中的蘇格拉底。柏拉圖這樣寫,大概說明他的對話錄不是他思想的核心,只是代表了他認同的一些觀念。
然而,其實還是有幾種針鋒相對的觀點。比如《蘇格拉底傳》的作者A.E .泰勒(A.E. Taylor)就指出,柏拉圖至少在《申辯篇》和《斐多篇》中不能忽視蘇格拉底的真實性,因為前者是蘇格拉底在法庭上對公民陪審團的公開發(fā)言,后者是他在行刑前與所有學生的對話。在柏拉圖寫作的時候,經(jīng)歷過的人都還活著,所以柏拉圖不太可能只是把這里的蘇格拉底當做自己的面具。在此基礎上,通過劃分柏拉圖文本的風格而提出的思想發(fā)展理論(即柏拉圖早期作品是復述蘇格拉底的言論,中期是自己思想的成熟階段,后期陷入神秘和偏執(zhí))是傳統(tǒng)上在學術界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理論。
當然還有其他的解釋,比如統(tǒng)籌論,偶然性論等等。我們有必要認識到,在這樣一個關鍵問題上,由于史料的缺乏,同時出現(xiàn)了如此多的解釋,包括柏拉圖著作的寫作時間,柏拉圖和蘇格拉底的生平,蘇格拉底的真實思想等等。幾乎現(xiàn)在的每一種解讀都沒有足夠的論據(jù)來證明自己,也沒有足夠的理由來反駁反對者。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幾乎都是這種情況下的裝飾品。
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區(qū)分這些理論。個人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以下標準值得參考:
1.如何盡可能避免粗暴地將“謬誤”歸咎于作者自身的缺陷?
第二,如何盡量減少使用基于“緣分”“機緣”等未知因素的解釋。
第三,如何在自圓其說的基礎上盡可能保持解釋的完整性和連貫性。
基于這些標準,我個人更傾向于柏拉圖的圖賓根的解釋。至于讀者,見仁見智。
柏拉圖的理念論的缺陷,柏拉圖思想的缺陷
他也不完美。除了他的一些偉大的思想,柏拉圖也有一些思想未能經(jīng)受住時間的考驗。接下來,我們簡單介紹一下柏拉圖思想的精華和糟粕。VIA:TEDed
柏拉圖的隱喻有哪些,柏拉圖的三大隱喻是哪三個方面
善的觀念是最大的知識問題,關于正義之類的知識只有從中推導出來才有用有益。
在正義與美好的問題上,大多數(shù)人無論做什么、說什么、擁有什么,都更喜歡被意見認為的正義與美好,而不是真正的正義與美好。至于善,沒有人滿足于一種意見的善。每個人都追求真正的善,“意見”在這里沒有人尊重。
一個人如果不知道什么是正義和美善,就沒有資格做正義和美善的守護者。沒有人在認識善之前能夠充分認識正義和美好。
脫離知識的觀點都是丑陋的。在其中選優(yōu)也是盲目的;或者說,那些出于理智而有些正確見解的人,和那些盲目而走正道的人有什么區(qū)別?
一方面,美好的事物有很多種,每一種美好的事物都有很多。當我們定義它們的時候,我們也用復數(shù)來表達。
另一方面,有一種美本身,善本身,以及所有這樣的東西本身;對應于上面提到的每一組多個事物,我們都假設一個單一的觀念,假設它是一個統(tǒng)一的人,稱之為每個個體的現(xiàn)實。
作為復數(shù)的事物,它們是被看見的對象,而不是思想的對象,而觀念是思想的對象,而不是被看見的對象。
一、日語隱喻雖然眼睛里面有視覺能力,具有眼睛的人也企圖利用這一視覺能力,雖然有顏色存在,但是,如果沒有一種自然而特別適合這一目的的第三種東西存在ーー即光,那么,人的視覺就會什么也看不見,顏色也不能被看見。
無論是視覺本身,還是視覺所在的器官,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眼睛,都不等于太陽。眼睛的能力,作為射流的一種,來自太陽發(fā)出的射流,一方面不是視覺;另一方面是視覺的原因,也是視覺看到的。與太陽的視覺和可見事物的關系,就像善本身與理智和感性世界中感性事物的關系一樣。
人的靈魂就像眼睛。當他看著被真理和現(xiàn)實照亮的對象時,他能知道他們認識他們,顯然他有理由。然而,當它轉而看生和死的凄涼世界時,它只有意見,這些意見是模糊的,只有可變的意見,它似乎又失去了理性。
賦予知識客體以真理,賦予知識主體以認知能力的是善的理念。它是知識和認知中真理的原因。和知識都是美好的,但善的觀念比兩者都更美好。
太陽不僅能使物體被看見,還能使它們產生、生長并獲得養(yǎng)料,雖然太陽本身并不產生。
知識對象不僅從善中獲得自己的可知性,而且從善中獲得自己的存在和實在,雖然善本身不是實在,而是在地位和能力上高于實在的東西。
二、線的隱喻有兩個王,一個統(tǒng)治著可知世界,另一個統(tǒng)治著可見世界。
用一條線來表示它們:把這條線分成兩個不相等的部分,然后把這兩個部分各分成同比例的兩部分。假設在前兩部分中,一部分相當于可見世界,一部分相當于可知世界;然后比較第二個劃分的部分,以顯示清晰和模糊的程度,你會發(fā)現(xiàn)可見世界中的第一個部分可以代表圖像。
所謂形象,首先是指影子,其次是反映在水中或光滑固體或其他類似東西上的影子。
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它的形象,形象是第一部分的實物。就是我們身邊的動物,一切自然物,一切人造物。
世界的這兩個可見部分的比例表明了真實性或不真實性的比例,圖像與物體的比例就像意見世界與知識世界的比例一樣。
可知世界也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靈魂把可見世界中有自己影像的物理對象作為影像;研究只能從假設出發(fā),并不是從假設上升到原理,而是從假設下降到結論;第二部分,靈魂則是從假設上升到高于假設的原理;而不是像上一部分那樣用圖像,我們只用觀念,完全用觀念去研究。
學幾何、數(shù)學這類知識的,首先要假設偶數(shù)和奇數(shù),各種圖形,三種角度等這類東西。他們把這些東西看作是已知的,看作是絕對的假設,他們假設這些東西不需要為自己或他人做任何解釋,這些東西是任何人都明白的。從這些假設出發(fā),他們通過一致的推理最終得出了想要的結論。
雖然他們用各種看得見的圖形來討論,但他們思考的其實不是這些圖形,而是他們模仿的東西。他們討論的不是他們畫的特定的正方形或者特定的對角線,而是正方形本身,對角線本身等等。他們制作的人物是真實的物體,在水中有他們的影子或影像。但現(xiàn)在他們把這些東西當成了影像,他們實際上想看到的是只有用思想才能“看到”的現(xiàn)實。
雖然這些東西確實屬于可知事物的范疇,但有兩個例外:一是在研究它們的過程中,必須使用假設。因為靈魂無法突破和超越這些假設,無法向上達到原則;第二,在研究它們的過程中,我們把它們下部的物體當成了圖像——雖然這些物體也有自己的圖像,比自己的圖像更清晰、更重要。
當談到可知世界的另一部分時,它指的是那種通過辯證的力量使自己達到邏各斯的知識。在這里,假設不是作為原理,而只是作為假設,也就是作為某一階段的起點,從而從這個起點上升到一個高于假設的世界,上升到絕對原理,到達絕對原理之后,回過頭去把握基于絕對原理提出的東西,最后下降到結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用任何感性的東西,只用觀念,從一個觀念到另一個觀念,最后歸結到觀念。
柏拉圖的意思是把辯證法所研究的可知實在和以假設為原則的所謂技術對象區(qū)分開來,前者比后者更實在;雖然研究技術的人不得不用理性而不用感覺【從假設出發(fā)研究】,但他們并不具備真正的理性,因為他們的研究是從假設出發(fā)的,并沒有上升到絕對原理,雖然這些對象在與絕對原理聯(lián)系起來時是可知的。柏拉圖的幾何學家和研究這類知識的人的心理狀態(tài)叫做理性而不是理智,把理性看作是介于理性和意見之間的東西。
與這四部分相對應的是四種靈魂狀態(tài):最高部分是理性,第二部分是理性,第三部分是信仰,最后一部分是想象。
第三,洞穴隱喻把受過教育的人與沒受過教育的人的本質比作下述情形。
讓我們想象一個洞穴般的地下室,有一條長長的通道通向外面,讓和洞穴一樣寬的明亮光線透進來。有些人從小就生活在這個山洞里,頭、頸、腿、腳都被綁住,不能走路,也不能轉頭,只能望著山洞的后墻。讓我們想象一下,他們身后的遠處有什么東西在燃燒,發(fā)出火光。在火光和囚犯之間,洞穴上方有一條路。路邊建了一堵矮墻。矮墻的作用就像是木偶表演者在自己和觀眾之間設置的一道屏障。他們把木偶舉在柵欄上方進行表演。接下來,一些人拿著各種器具翻墻走在墻后,另一些人拿著用木頭、石頭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假人和假獸。這些路人有的在說話,有的沒有。
除了對面洞壁上火的影子,這些囚犯還能看到自己或同伴的什么?
路后面的人拿著過去的東西。犯人除了自己的影子還能看到別的嗎?
如果囚犯們可以互相交談,他們會得出結論,當他們談論他們看到的影子時,他們正在談論真實的東西本身。
如果有路人發(fā)出聲音,引起犯人對面洞壁的回聲,犯人就會斷定是影子在他們對面的洞壁上移動。
這種人不會認為上面的東西除了影子之外還有任何其他的現(xiàn)實。
如果他們中的一個人從枷鎖中被釋放,他被迫突然站起來,轉身,走來走去,抬頭看著火。他在做這些動作時會感到疼痛,而且,因為他眼花繚亂,他看不到那些他只看到影子的物體。
如果有人告訴他,他過去看到的東西完全是假的,現(xiàn)在他被扭曲成更真實的物體,他更接近現(xiàn)實,他看到的更真實,他會說什么?
如果有人把過去墻上的東西都給他看,強迫他說出那是什么,那么他就會不知道說什么,認為過去看到的影子比現(xiàn)在看到的物體更真實。
如果他被迫看著火本身,他的眼睛會感到疼痛,他會轉身走開,仍然逃向那些他能看得很清楚、真的認為比別人所指示的實物更清晰、更真實的圖像。
如果有人把他拖上一個陡峭崎嶇的坡道,直到把他拉出洞穴去看外面的陽光,還不讓他半途而廢,他會對被迫這樣走路感到痛苦和懊惱;當他來到太陽面前時,他會覺得金星在他面前跳來跳去,以至于他看不到任何現(xiàn)在被稱為真實的東西。
如果他能看到洞外的高處,他大概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大概首先看影子最容易,其次容易看人和其他東西在水中的倒影,再次容易看事物本身;經(jīng)歷了這一切,他大概覺得晚上觀察天象和天空本身,看到月光和星光,比白天看到太陽和陽光更容易。
這樣,他也許終于可以直接看著太陽本身,看到他的真相,這樣他就可以在它原來的地方看到它的本來面目,而不必通過水中的倒影或影像,或任何其他媒介中顯示的影像來看它。
那么他對此大概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是太陽主宰了可見世界的一切,造成了季節(jié)的交替和年齡的循環(huán)。這也是為什么他們在過去經(jīng)歷了一些曲折之后看到了所有這些事情。
如果他回憶起自己當初的窯洞,當時的智力水平,還有被囚禁的朋友,難道他不會為自己的改變感到慶幸,為朋友感到惋惜嗎?
如果在囚犯中進行某種選舉,一些人在選舉中贏得了榮譽,那些對歧視敏感并最能記住過去圖像的通常順序,從而最能預測隨后會出現(xiàn)什么圖像的人得到了獎勵,你認為這個被解放的人會再次熱衷于這種獎勵嗎?他會不會嫉妒那些被囚犯尊重的人,成為他們的領袖,和他們爭奪那里的權力地位?還是像荷馬說的,寧愿做窮人的奴隸活在世上受苦,也不愿意和囚犯同流合污,過他們的生活?他寧愿忍受任何痛苦,也不愿像囚犯一樣活著。
如果他回到地穴,坐在原來的位置,他的眼睛會因為黑暗而變瞎,因為他突然離開了太陽,走進了地穴。
此時他的視力還很模糊,還沒來得及適應黑暗——用不了多久就能重新適應。如果有人借此機會要求他和那些總是被關在地穴里的人競爭“評價形象”,他不會被嘲笑嗎?人家不會說他上了頂,回來眼睛就破了。他們不會說連想上去都不值得嗎?如果有可能抓住并殺死那個要釋放他們并把他們帶到那里的人,他們難道不會把他也殺了嗎?
現(xiàn)在,我們必須把這個比喻應用到上面提到的所有事情上,把地穴細胞比作可見的世界,把火的光比作太陽的力量。如果你把從地穴到上層世界的上升過程和在上面看到的東西與靈魂到可知世界的上升過程聯(lián)系起來,你就會理解這個解釋。
至于這個解釋本身對不對,只有天知道了。但無論如何,在可知世界中最后看到的,也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最終看到的,是善的觀念。
一旦看到它,你一定會得出以下結論:它的確是一切正確的、美好的事物的原因,是可見世界中光和光源的創(chuàng)造者,是可感世界中真理和理性的決定性來源;任何一個在私人或公共生活中能夠理性行事的人,一定是看到了善的理念。
達到這個高度的人,都不愿意做雞毛蒜皮的事情,內心總是渴望留在高處的現(xiàn)實世界里。
如果有人從神的觀察回到人事;他被迫在法庭上或其他地方與他人爭論正義的影子或產生影子的偶像,以及在他能看清事物和習慣黑暗環(huán)境之前,從未見過正義本身的人頭腦中的正義觀念。如果他這樣做的時候看起來很丑,行為很可笑,這并不奇怪。
不同性質的眼睛有兩種混淆,是由兩種對應的原因引起的:一種是從亮處到暗處,一種是從暗處到亮處。同樣的事情也會發(fā)生在靈魂上。
當他看到一個靈魂迷茫,看不清東西的時候,他不會不假思索的嘲笑它。他會考察靈魂的視力是因為離開了更光明的生活而被不習慣的黑暗所喪失,還是因為離開了無知的黑暗而進入了更光明的世界而喪失了視力?所以他會認為一種經(jīng)歷和人生道路是幸福的,另一種經(jīng)歷和人生道路是貧窮的;如果他要笑,從下到上的那種還不如從上到下的那種可笑。
學歷并不是某些人在職業(yè)中所宣稱的。他們聲稱,他們可以向他們的靈魂灌輸他們以前沒有的知識,好像他們可以將他們的視力放入盲人的眼睛中。
知識是每個人靈魂中的一種能力,每個人用來學習的器官就像眼睛?!劬υ诓桓淖內矸较虻那闆r下,無法離開黑暗,轉向光明。同樣,靈魂作為一個整體必須遠離變化的世界,直到它的“眼睛”能夠積極地看待現(xiàn)實,看到所有現(xiàn)實中最明亮的部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善。
所以這方面可能有一個靈魂轉向的技巧,就是一個讓靈魂盡可能容易有效地轉向的技巧。它不是在靈魂中創(chuàng)造視覺,而是肯定靈魂本身是有視覺的,只是認為它不能正確把握方向,或者說不是在看正確的方向,所以想盡辦法讓它轉向。
靈魂的其他所謂美德,看似接近肉體的優(yōu)點。身體的優(yōu)點不是身體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的教育和練習培養(yǎng)出來的。但是心靈的優(yōu)點似乎確實具有更神圣的性質,而且是永遠不會失去能力的東西;根據(jù)采取的方向,它可以變得有用和有益,也可以變得無用和有害。有一種壞人通常被描述為聰明的。你有沒有注意到他們的眼睛有多銳利?他們的靈魂很小,但對于那些吸引他們注意力的東西,他們的視力足夠敏銳。他們的“小”不在于視力差,而在于視力被迫為惡服務。結果是,他們的視力越敏銳,他們就越會作惡。
作為這個國家的締造者,他的職責是迫使最優(yōu)秀的靈魂達到最高的知識,看到善,上升到那個高度。而當他們到了這個高度,看夠了,我們就不會讓他們做現(xiàn)在被允許做的事情:呆在上面,不想再下去當俘虜,和他們分享榮譽,無論榮譽的大小。
我們的立法不是為了城邦中任何一個階級的特殊幸福,而是為了整個國家的幸福。它使用說服或強制手段使所有公民相互協(xié)調,并使他們分享他們能夠為集體提供的利益。而它在城邦中創(chuàng)造這種人的目的,就是防止他們各行其是,把他們團結成一個不可分割的城邦公民集體。
也不會對出現(xiàn)在我們中間的哲學家不公平;只是我們迫使他們關心和保護其他公民。我們會告訴他們:“其他國家出生的哲學家有理由拒絕參加艱苦的政治工作,因為他們完全是自發(fā)的,而不是政府有意識培養(yǎng)的;所有不是靠自力更生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都不欠任何人的情,所以不急于回報培養(yǎng)出來的恩情,這是理所應當?shù)?。但是我們已?jīng)訓練你們——為了你們自己和這個城市的其他公民——成為蜂后和蜂巢的領導者;你接受了比別人更好更完整的教育,有更大的能力參與兩種生活(哲學生活和政治生活)。所以你們每個人在輪班的時候都要下去和別人一起生活,習慣了看模糊的影像。需要注意的是,一旦你習慣了,你會比他們看得更清楚,你就能辨別不同的影子,知道它們反映的是什么,因為你看到了真善美的真相。因此,我們的國家將被我們和你們清醒地管理,而不是像今天大多數(shù)國家那樣被昏睡地管理,被那些為了影子而互相爭斗,為了權力而互相爭吵的人統(tǒng)治——被視為最大的仁者。事實是:在那些被指定為統(tǒng)治者的人對權力最不熱心的城邦里,一定有最好的、最穩(wěn)定的管理,而在那些有相反統(tǒng)治者的城邦里,管理一定是最差的?!?/p>
柏拉圖的音樂思想,柏拉圖的音樂美學思想
柏拉圖于公元前428年出生于一個貴族家庭,與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和學生亞里士多德并稱為希臘三賢。
他的創(chuàng)作理念包括柏拉圖的思想、柏拉圖主義和柏拉圖的愛。
柏拉圖的作品主要是對話錄,大部分由蘇格拉底扮演;柏拉圖在作品中寫出了一半真實的蘇格拉底,也通過老師表達了一半自己的人生觀。
畢竟蘇格拉底因柏拉圖而出名,柏拉圖也因蘇格拉底而偉大。
只允許展示勇氣與和諧的音樂。
聽音樂,選擇;如果你經(jīng)常聽凄涼的音樂,你會心情不好。
南京大屠殺的作者張純如因為收集證據(jù)和看到太多恐懼和黑暗而患上抑郁癥。他最終在36歲時自殺。當然,她為還原歷史真相做出了貢獻,但你要知道,每一個念頭都會影響到你。日積月累,這種影響非常大,滲透到你的骨髓里。
你遇到的人會感染你,你選擇的職業(yè)會影響你,輕松的音樂也會感染你。
如果你想感到快樂,就盡可能選擇快樂的音樂,不斷地對自己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調整自己的身心。
2.每個人都要根據(jù)自己的身份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要管別人的事。
每個人在公司都有特殊的地位,應該把精力投入進去;這是你的職責,你應該做好你的工作。正所謂“不取其位,則不謀其位。”其他任務與你無關,不要指導別人。一個門外漢的指導,只能給別人添麻煩,也常常給自己帶來麻煩。
因為大多數(shù)人不需要你的指導,你的隨意指揮只會讓別人的工作變得混亂。
3.一個人只要降低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沒有錢也能活;哲學家不應該從事體力勞動。
如果你對物質要求很高,出門要用私家車,有專制的司機接你,家里有保姆供你,那么你就需要賺相應的錢。其實你的心理壓力會很大;賺的好,賺不到錢就難過了。你的日常生活和你的理想差距很大,你必然會感到不滿足。
蘇格拉底跑到街上,很開心,說了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東西。
還有古希臘犬儒派哲學家第歐根尼,身邊只有一個睡覺用的木桶;亞歷山大問他需要什么,他只說,請讓路,不要擋住我的陽光。
拖延是抑制憤怒的最好方法
有時候會覺得憤怒,就是忍不住想爆發(fā)出來罵人,以此來發(fā)泄自己的不滿,但最后還是克制住了。我沒有和這個人爭執(zhí),沒有說壞話,也沒有給自己找麻煩。
這件事就到此為止,不會惡性循環(huán)下去。
當然,這對自己是有利的;過了這幾年,回過頭來重新審視這件事,這個人;你會覺得自己當時沒有糾結于此,是極其幸運的,這樣才能專注于正確的道路。
好人因為聰明而好,壞人因為愚蠢而壞
擁有真正的智慧,不僅能讓人感到快樂,還能讓人得到善良,善良就是智慧。智慧不是陰謀,你的心機只是讓你誤入歧途。
《警句》:機遇,惡由伏;活著是偶然,死了也是偶然。
原因很簡單。如果你對別人好,別人可能也會對你好,然后他們可能會向你伸出友誼之手。
如果要圖謀,怎么打倒對方,只會引起爭斗,樹敵。當然,如果你想和這個人一刀兩斷,這件事怎么處理都沒問題。
然而,試圖用威脅和權力來俘獲對方的心是不可能的。
客觀唯心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柏拉圖認為,世界由觀念和現(xiàn)象的世界組成。
公元前407年,柏拉圖師從蘇格拉底。
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在柏拉圖面前受審;蘇格拉底喝下毒酒時,柏拉圖因病缺席,最后一次未能見到老師。
公元前367年,亞里士多德來到雅典求學。
公元前357年,柏拉圖放棄政治活動,專心寫作。他的后期作品包括《智者》、《政治家》、《The fi Liebu》和《Timaio》。
公元前347年,柏拉圖80歲,結束了他精彩的一生。
柏拉圖說的話,柏拉圖是什么意思
柏拉圖(前427-前347)
古希臘哲學家,他創(chuàng)建了科學院,提出了思想和靈魂不朽的理論。
他的時代沒有心理學,所以他創(chuàng)造了心理學。也是非常好的心理學,兩千年來一直堅守陣地。
他想要一種宗教——在他的時代和國家,沒有適合他的宗教。他發(fā)明了一種宗教。
他甚至說,美麗的思想比美麗的人更被愛——這才是柏拉圖式的博愛的真諦。
當提到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時,人們往往會擺出一副虔誠的表情,好像他們正要談論一位圣人。但柏拉圖不是圣人。他是一名獲獎運動員,一名勇敢的士兵,一名賽馬專家,一名粗魯滑稽喜劇的崇拜者。他活到八十一歲,死在婚宴上——對生活和談話充滿熱情,直到最后一次心跳停止。
如果你想用我們的理論來評價他,以上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他的時代和我們的非常相似。他在公元前四世紀上半葉,雅典正處于鼎盛時期。這時,人們厭倦了戰(zhàn)爭,他們的革命理想破滅了,他們懷疑舊的信仰形式。他摸索著,試圖找到人對人生真正價值的自制力。在這方面,他像希伯來先知一樣熱情,盡管他不能求助于宗教權威來支持他的研究成果。希臘神型帥哥是一群漂亮、迷人,但相當自私、愛惹事的人。他們絕不會想到制作基督教十誡之類的東西。柏拉圖已經(jīng)長大了,不再相信他們,甚至開始把上帝當作一個人來談論。但他并不把這個人當做人類行為的權威。他必須在人類世界中找到他所堅持的品格和理性的標準。
如果他不認識邏輯先知、正確推理的先驅蘇格拉底,他永遠不會成功。柏拉圖在二十歲時遇到了蘇格拉底,那時他已經(jīng)是一個著名的詩人了。這個既纏人又講道理清楚的斗士,讓柏拉圖欣喜若狂。在與蘇格拉底談了幾次如何徹底思考和準確使用詞語以及相關的重要性后,柏拉圖回家銷毀了他所有的詩歌?;蛟S這并不是不明智的,因為按照英國詩人雪萊的說法,柏拉圖散文詩的音樂性“強到可以想象”。
柏拉圖一直是蘇格拉底的學生和朋友,直到他去世。他根本不是學生,因為蘇格拉底教的是正確的推理,就像耶穌不收費的傳播仁愛一樣。但柏拉圖是最常與蘇格拉底一起出現(xiàn)在體育館、廟宇門廊或朋友家中研討會式聚會的年輕人。他們的友誼對柏拉圖來說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在他的整個文學生涯中,蘇格拉底一直留在他的記憶中——事實上,他以對話的形式,或者說以蘇格拉底扮演主要角色的談話形式,寫下了蘇格拉底的所有思想。
那時,蘇格拉底已經(jīng)開始解決“美德”意味著什么的問題。他曾經(jīng)問過為什么任何人都應該善良。他認為善良只是一種明智的、經(jīng)過仔細推理的行為。如果給任何人一個選擇,他什么都知道,那么他一定會選擇正確的行為。蘇格拉底的這一教導第一次賦予了一個人在道德問題上的最高權威。這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
柏拉圖發(fā)揚了這一理論。他說,不僅善行是合理的行為,好人也是理性支配這種行為的人。他的時代沒有心理學,所以柏拉圖創(chuàng)造了心理學。也是非常好的心理學,兩千年來一直堅守陣地。他說,我們的意識生活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感官部分,由食欲和情感組成;不穩(wěn)定的部分,可稱為意志或“精神”;在思考部分,他稱之為理性。
因為理性使人區(qū)別于狗和狒狒,它顯然是這三個部分中最高的,它的作用是支配;“精神”的作用是執(zhí)行理性的命令,而食欲和情感要服從。每個部分都發(fā)揮其自然功能的地方,就有美德;哪里的自然秩序失控,哪里就有邪惡。用這種簡單的方式,柏拉圖重申了在一個犬儒主義和幻滅的時代體面生活的權威。柏拉圖說“理性”的地方,我們說“智力”,是因為我們認識到,知識不是單靠抽象推理就能獲得的——你得去調查事實。但柏拉圖的基本思想,即思想引導是道德品質的精髓,永遠不會過時。
事實上,柏拉圖的大部分哲學似乎很少過時。當你讀他的作品時,你甚至能感覺到他即將進入房間。他談論數(shù)學、天文學和物理學,好像它們在他那個時代就存在似的。他的釋夢,幾乎是用弗洛伊德的語言,描述了在睡眠中理性控制放松的情況下,“我們本性中的野獸是如何醒來,赤裸裸地走來走去的”。他講授勞動分工及其原因,就像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教授一樣。他是區(qū)分高等教育與中等教育和科學專業(yè)化的必要性,并將科學方法應用于社會問題的發(fā)明者或支持者。
他第一次(就唱片本身而言)談到了笑的心理、聲學和收入限制(任何家庭的收入都不能超過其他家庭的4倍)。他發(fā)明了日間托兒所幼兒園的方法——漸進式教育——強制體育鍛煉對人無害,但強制獲得的知識對大腦沒有控制力。所以,不要用強制手段,而要讓早教成為一種娛樂活動。除了所有這些敏銳而合理的理由之外,柏拉圖本人還有一種神秘的欲望。他想逃離不斷變化的世界,逃離他長期以來提供了智能答案的不斷變化的問題的客觀存在。他想要一種宗教——在他的時代和國家,沒有適合他的宗教。他發(fā)明了一種宗教。自然,這是受到了他從蘇格拉底那里聽到的思想中的邏輯關系的啟發(fā)。他聲稱這些我們覺得如此吸引人的想法才是真正的現(xiàn)實;我們看到和摸到的一些東西只是影子。
他甚至說,美麗的思想比美麗的人更被愛——這才是柏拉圖式的博愛的真諦。我們必須補充的是,柏拉圖本人也可以對極端思想提出警告。他認為一些所謂的好想法很可能會讓他走極端。他笑著說:“即使是志同道合的人,也會受到某種狂熱的影響。”
我們在討論他另一個著名的、令人費解的建國思想時,應該牢記這一點。這一思想包含在他在《理想國》一書中的主要對話中。他對邏輯的迷戀使他認為,正如一個好人在智力上受到嚴格訓練一樣,一個好的國家必須由少數(shù)有才能的人來管理。
他總是根據(jù)人們的特殊才能對他們進行分類。他認為,這些由他挑選出來的好人應該被賦予權力和武裝力量,讓他們繼續(xù)執(zhí)政。這些道德高尚、哲學家般的超人——他稱他們?yōu)椤笆刈o者”——不得擁有私有財產或個人感情。他們的妻子、孩子和財產必須一起分享。所有在特定交配季節(jié)出生的孩子,都要稱呼那個季節(jié)的所有父母為“爸爸媽媽”,互稱兄弟姐妹。由于這些孩子一斷奶就被送到了國內的相關學校,誰也不知道是誰的孩子。同時,整個貴族階層,統(tǒng)治階級,會通過嚴格的飲食和鍛煉,讓孩子的身體保持極其纖細或者苗條;通過不斷地教他們邏輯、數(shù)學、玄學,使他們的心智處于尖銳的頂峰。
當然,柏拉圖并不希望全國都提倡這種政體。這是優(yōu)秀特權階層的生活方式。是為了讓他們的思想和人格真正優(yōu)秀。我們的評論是:“如果產生一個真正的精英需要如此大的努力,那就讓我們把民主送走吧,盡管它笨拙而不切實際?!比欢覀儾⒉皇巧钤谶壿嫷钠瘘c。我們是缺少柏拉圖追求論證時那種信仰的微笑,還是應該對他追求論證時那種諷刺幽默的微笑視而不見?
還沒等他說清楚,這場爭論就讓他進行了歷史上最著名的徒勞追逐。60歲時,他應邀離開雅典,去教新上任的敘拉古專制統(tǒng)治者小迪·奧尼西·奧斯如何建立一個理想的共和國。柏拉圖懷著美好的希望開始了他的工作,同時,唉!冗長而精致。他決定哲學家國王的訓練必須從幾何開始。幾何學將教會他嚴謹推理的藝術,沒有這種藝術,討論更復雜的政治改革問題是沒有用的。于是訓練開始了:不僅德·奧尼西·奧斯,整個宮殿都投入到這種新的消遣中,直到在大理石地板上散落的沙子上畫插圖,整個宮殿都蒙上了灰塵。
奧尼西·迪奧斯喜歡柏拉圖和《刺激》。但是有一個障礙:他不喜歡幾何。反柏拉圖主義者找到了另一個哲學家——他可以證明專制是最好的治理形式,而且不用數(shù)學。最后,柏拉圖不得不連夜逃出皇宮,乘船繞道回雅典。
柏拉圖回家后的生活并不空虛,因為多年前他開始了另一項事業(yè)——辦學校。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學校。這門課是在離雅典大約一英里的“體育館”里教授的。這個城市有三個這樣的體育館——巨大的建筑,一半是公園,一半是亭子。每個體育館都包含一個室內球場和摔跤室、按摩室、桑拿室、冷熱水浴、更衣室和田徑比賽場地。此外,它還包括一個小森林,里面有教學對話的小路,還有凹進的座位,供喜歡坐下來聽課的人使用。
柏拉圖選擇用作學校的體育館名為“學院”,來源于建造它的Academas grove。它的授課時間并不比柏拉圖和蘇格拉底開始自己高等教育的那些對話正式多少。沒有學費,沒有必修課,可能會有很多娛樂。令人懷疑的是,沒有任何“學術”是以教育的名義存在的。但是柏拉圖學派已經(jīng)存在了快一千年了,它給歐洲所有的語言都提供了“學院”和“學園”兩個詞。
毫無疑問,柏拉圖的教導缺少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東西: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同情,以及每個人對所有居民的同情。柏拉圖從來沒有想到這一點。憐憫隨著耶穌和基督教福音傳道者進入了我們的西方世界。耶穌和傳教士教導說,一個好人不受理性的支配,而是受情感的支配——也就是說,對他的同胞的愛的情感。
沒有必要回憶這個新理論是如何深深影響了世界。即使是柏拉圖本人,如果面對這個問題也會深受影響。經(jīng)過多年的沉思,我想他可能會說:“你說得對。我沒有意識到慈悲的崇高地位,或者你所說的仁,在循規(guī)蹈矩的生活中,在好人的品質中。但只要告訴我,培養(yǎng)慈悲心是理性的。你不能告訴我,自我犧牲不能成為一種罪惡;同時,同情心和其他任何情緒一樣,不需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占主導地位的仍然是理性和智慧。”
因此,柏拉圖深深地確立了他在我們西方人生哲學中崇高而永久的地位。
本文摘自《偉大的成就》
偉人的偉大成就
美國讀者文摘/版
黃色乞討/翻譯
高高國際/作家出版社
黃岐
高高高,國際翻譯家,廈門大學教授,著名翻譯家。偉人的豐功偉績是他晚年最喜歡的作品。手稿經(jīng)過反復打磨,歷時數(shù)年才正式出版。
請向你碰巧遇到的任何孩子問好。
劉易斯·卡羅爾
柏拉圖:這個世界就這么不完美,你想得到些什么,就不得不失去些什么
柏拉圖是整個西方文化中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他與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并稱為希臘三賢。
柏拉圖的作品主要是對話錄,大部分是蘇格拉底扮演的。
柏拉圖在作品中寫出了一半真實的蘇格拉底,也通過老師表達了一半自己的人生觀。
1.開始工作是這項工作最重要的部分。
說到采取行動,我們往往習慣于僅僅停留在想象的準備階段,總是先準備再準備;直到有了萬無一失的計劃,我才開始。
結果就是等啊等,總覺得毫無準備,從不行動,白白浪費了我們生命的幾天。
任何事情,你都應該先動起來;一開始會很別扭,不熟悉,犯很多低級錯誤,完全是個門外漢;但只有在實際行動的過程中,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經(jīng)過不斷的修改,調整,慢慢走上正軌,終于成為了這方面的高手。
荀子:所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成不了河。
經(jīng)過一步,兩步,三步,逐步積累,逐步接近那個目標,最后取得成果。
邁出這第一步是最重要的。
就文筆而言,文筆首先要動起來,然后慢慢的,慢慢的,越寫越多,然后再修改,調整,打磨,最后定型,新鮮出爐。
我們要盡量讓孩子開始聽到的一些故事產生道德影響。
孩子是一張白紙。在這里,我相信經(jīng)驗主義哲學家洛克所說的:一個人的初心就像一塊白板,沒有任何標記和想法。所有的想法和標記都來自后天的經(jīng)驗。
然后,大人開始在這塊白板上畫畫,開始塑造這些幼小的幼苗;當然也有好畫的,也有鬼畫的;有一些是一舉多得的努力,有一些是心不在焉的。當然,都是美其名曰媽媽爸爸。
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勢必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這些小家伙。他們會潛移默化地聽在你的耳朵里,看在你的眼里,記在心里。
孟母搬了三次家,這個決定非常重要:
孟子小時候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會了祭祀,玩起了喪事的游戲。
媽媽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住。
于是,孟子把家搬到市場后,又學會了交易和屠宰。
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住。
搬家到學校后,孟子學會了鞠躬。
孟母說,這是孩子們應該生活的地方。
在這里定居。
一個人不一定能選擇環(huán)境,但在這個限制范圍內,一定要精心選擇小時候講給孩子聽的故事。
特別是一些老人,喜歡拿鬼故事嚇唬孩子,但耳朵是干凈的。孩子們被控制住了,不要淘氣了,老老實實坐在那里。這種言行深深影響著他們的生活。
每次我媽說起那些奇思妙想,我都說是空穴來風。世界上沒有鬼,但是風在窗簾后面吹。
有個樹籬,有個不同的聲音,反其道而行之,會稍微減少一些傷害,讓那些嚇人的東西脫身;當然,最好的辦法是屏蔽。鬼什么都不是。
為什么要從小就把這些負能量和信息灌輸給孩子,在幼小的心靈里種下有毒的種子?
不要覺得沒什么好談的;有些成年人,只是因為從小深受這些惡性故事的影響,一生受盡折磨,變得封建迷信,甚至膽小懦弱,永遠無法擺脫。
雖然我知道這是不理智不科學的;畢竟恐怖片是人拍出來的,但是我們擺脫不了那種負面的觀念。
柏拉圖:一個人受教育的起點方向將決定他未來的生活方式。
起步方向足以影響人的一生。能不重視嗎?小心,小心,再小心,你從小灌輸給孩子的東西。
3.木頭對火說:抱抱我!火擁抱了木頭,木頭微笑著化為灰燼;我哭了,淚水熄滅了我自己;木頭愛上火,就注定要被燒。
這就是柏拉圖的愛情。在這位哲學家看來,愛情顯然應該是理性的。
轟轟烈烈的愛情最終會回歸平淡;而且越是轟轟烈烈,這個后續(xù)的故事就越不可能美好,就越不可能永遠在一起;我一直認為我可以一直保持那個強度,但是我經(jīng)常后勁不足,精力不足。在天地無緣的情況下還敢和你分手,太嚴重了。
誰愛干柴烈火,??菔癄€,他們死去;這太激烈了,太感人了。愛得越深,陷得越深,恨得越深;有點懈怠,你為什么不愛我,你說你說你快說;如果一方不搭理另一方,移情別戀,那就受不了,干脆不活了;極端的行為往往來源于這種過度的愛。
按李敖大師的話說:不要愛那么多,愛一點就好。
這是事實。你愛配偶一點,愛父母一點,愛孩子一點,愛朋友一點,給自己留一點愛。這就是現(xiàn)實。沒有人會為了一個人放棄一切。
人們有如此多的能量可以消耗;除了愛情,我們還要出去掙面包錢和奶粉錢;當然,你還是需要休息,補充體力,安慰自己。
不要做特別暴力的事情。過于暴力的愛情往往會把對方燒成灰燼,然后把自己熄滅。
這太強烈了,太瘋狂了,完全是病態(tài)。凡事都要適度,只有一點點愛。
柏拉圖:分手后不能做朋友,因為你們彼此傷害過;你們不可能是敵人,因為你們已經(jīng)深愛過對方;于是我們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現(xiàn)在分手后經(jīng)常問的話:親愛的,我們以后還能做朋友嗎?
早在幾千年前,愛情大師柏拉圖就已經(jīng)對這個問題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從現(xiàn)在開始,你走自己的路,直到我們聯(lián)系不上,才是最好的選擇。
對人的尊重不應該勝過對真理的尊重
這句話尤其適用于一些善于道德綁架,控制他人為自己服務的老年人。
認真考慮為老人撫養(yǎng)孩子的人,常常一遍又一遍地對孩子念叨:你要尊敬我,尊敬老人,孝順他們;你應該聽我的。我是為你好。
我被綁在身邊,怕他們跑了。
不好意思,每個人都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我完全可以分辨出什么對我好,什么對你好。
合理的事情,當然無所謂;我真的很抱歉要求太多,超出我能力的事情,但我的心是無法做到的。實在糾結,只好裝傻。
柏拉圖強調尊重真理;畢竟普通人沒那么偉大,想法都是真的,但說白了,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考慮;每個人都是以事實為依據(jù),根據(jù)自己的情況,自由選擇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誰也不應該強迫誰;如果為了損害他人利益而犧牲自己,當然拒絕。
更現(xiàn)實一點,你對我好,我當然會主動對你好;你對我不好,何必強求。我們很了解對方,我們只是愛著對方。
這個世界是如此的不完美,想要什么就要失去什么。6
首先,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終究是不完美的。我們越早認識到這個現(xiàn)實,對我們越好,我們的抱怨就會越少。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只是過眼云煙,什么是錯無非是人性使然。
你不會覺得生活不公平,拿不到加薪;有人天生麗質,有人天生四肢不全;有人出生在大城市,含著金湯匙長大,小目標是一年一億;但也有人在貧民窟長大,從小以撿垃圾為生,吃了上一頓沒下一頓。
生老病死都會發(fā)生在每個人身上,但世上沒有完美的世界。在這一點上,誰也沒有特別在意。對于無法改變的現(xiàn)狀,首先要在觀念上接受它,承認這些事實;驗收后才能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下一步措施;在客觀環(huán)境下,想清楚目前應該解決什么,能做什么。
其次,不能貪心。一只手最多能抓這么多。如果你想拿別的東西,你得先把手放下。
這也要,那也要;這方面也不錯,那方面也不甘落后;最后你會一無所獲,什么也學不到。
了解猴子掰玉米的故事:
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找食物。
來到一片玉米地,看到玉米又大又多,心里特別高興,就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
走著走著,我來到一棵桃樹前,抬頭一看,看到滿樹的桃子,非常開心。我扔掉玉米,爬上樹去摘桃子。
小猴子拿著這些桃子繼續(xù)往前走;走著走著,來到一個西瓜地里,看見滿地都是西瓜,又大又圓,扔桃子去摘一個大西瓜。
小猴子抱著大西瓜一直走;走著走著,看到一只兔子蹦蹦跳跳的,很可愛,扔了個西瓜去追兔子。
兔子跑進樹林里不見了。小猴子找了很久,但是沒有找到兔子。最后,小猴子只好空手回家。
想要什么,就得失去什么;當然,手忙腳亂之下,東開一槍,西打一槍,更有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
公元前357年,柏拉圖放棄政治活動,專心寫作。他的后期作品包括《智者》、《政治家》、《菲利普》和《蒂米奧》。
公元前347年,柏拉圖80歲,結束了他精彩的一生。
試闡明柏拉圖關于美德的見解,柏拉圖的錯誤思想
一個
善在柏拉圖哲學中的地位非常特殊。他說,科學和真理都類似于善,但善的地位更高。
“善不是本質,在尊嚴和王權上遠遠高于本質?!?/p>
辯證法通向知性世界,即絕對善的知覺。
正是善使辯證法沒有必要依賴數(shù)學家的假設。
這里的基本假設是:與現(xiàn)象相對立的現(xiàn)實是完整的、完全的善;所以知善就是知實。
在整個柏拉圖的哲學中,就像在畢達哥拉斯的哲學中一樣,存在著同樣的理性和神秘主義的結合,但在最后的頂峰,神秘主義顯然占了上風。
2
柏拉圖的理念論包含許多明顯的錯誤。
但盡管有這些錯誤,它卻標志著哲學上一個非常重要的進步,因為它是最早強調共相問題的理論,從那以后,共相問題以各種形式流傳到了今天。
所有的開端都是艱難的,但我們不應該忽視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
即使對柏拉圖的話做了所有必要的修正,仍然有一些東西需要保留。
需要保留的絕對最低限度的東西(從最敵視柏拉圖的觀點來看)是:
我們不能用一種完全由專用名詞組成的語言來表達思想,而必須用一些“人”、“狗”、“貓”之類的通用詞?;蛘卟挥眠@些詞,就用一些關系詞,比如“類似于”、“之前”等等。
這些話不是沒有意義的聲音;但是,如果世界都是由那些特殊術語所指的個別事物組成的,那么我們就很難看出這些詞是如何有意義的。
雖然有辦法避免這種爭論,但總會提供一種表面上看起來對共相有利的情況。
我暫時承認在某種程度上是有效的。但即使我們這樣承認了,我們仍然無法得到柏拉圖所說的其余部分。
羅素認為柏拉圖的思想達到了最后的頂峰,神秘主義似乎盛行。
西方哲學史第一卷羅素
看來這不是柏拉圖的專利。很多看似專業(yè)的科學體系,往往存在巨大的謬誤。即前提是客觀的話,問題是很難認定是不是客觀的。神秘的好處就是每個人都不可能清楚。不,當然,很難否認。有可能陷入人為的游戲。
柏拉圖名言當尖銳的批評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柏拉圖對話篇,柏拉圖對話片、柏拉圖名言當尖銳的批評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